西北联合大学学生品质特征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5
/ 3

西北联合大学学生品质特征初探

李雪梅1

(烟台大学 )

摘要:本文以西北联合大学学生为例,分析了西北联合大学学子的品质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不畏艰险、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笃学力行、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艰苦朴素、公诚勤朴的生活作风。这些优良品质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对当今大学生思想品德塑造、和谐校园建设以及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西北联合大学;学生品质;特征


大学生具备优良品质,不仅对于自身的发展意义重大,对于和谐校园建设以及国家的发展也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西北联合大学诞生于抗日烽火中,与西南联合大学形成“南北高校领头”的局势,创造了高等教育史的奇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北联合大学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杰出的文化精英,这些学子们有着共同的品质特征:不畏艰险、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笃学力行、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艰苦朴素、公诚勤朴的生活作风。本文拟从西北联合大学学生品质特征的角度深入解读,从而为当今大学生塑造优良品质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不畏艰险、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迁校途中虽困难重重,但学子们秉持自身的优良品质:不畏艰险、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克服重重困难,随校迁至大西北,西北联合大学得以建立并发展。1938年年初,日寇逼近潼关,日本飞机轰炸西安,国立西安临时大学难以正常开展教学工作,国民政府教育部发来第一道电令:命令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李书田称这次的迁移是“徒步千里的破天荒大举动”。资料记载:在迁校之前,将全校师生分成几个中队,每个中队为一个行军单位。师生们先是坐“闷罐”火车从西安到宝鸡。然后,学生和教职员按照预定的行军编制,沿川陕公路,开始徒步千里大行军。他们过渭河、越秦岭、渡柴关、涉凤岭,风餐露宿,长途跋涉千里,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到达了陕南汉中。西北联合大学的校歌中有一句正是这次学校迁移的真实写照,“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汉江源蟠冢,天山万仞自卑隆。”师生们冒着敌军的炮火,攀越艰险的山路,最终抵达汉中,使文化的光辉在大西北绽放。迁移途中,广大师生虽历尽艰难,却鲜少有人放弃,师生们满怀对教育的向往,勇往直前。据史料记载,西北联合大学的师生们在迁移过程中遇到的艰险多不胜数。譬如,运输困难:一切运输工具,大车,汽车,皮轮大车,驴马,乃到滑杆等,均行利用,但以登山越岭,困难颇多。不幸事件:教授周明群先生因身体素弱,不胜长途之苦至汉中病逝,又有同学一人亦在中途病故皆为此迁移中不幸事件。迁移的路途虽困难重重,却依然挡不住学子们那颗向学之心,不畏艰险、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激励着他们永不放弃、奋勇向前。

虽然在迁移的途中历经磨难,学生依然乐观积极,且不乏一颗欣赏美景的心,这是当时西北联合大学的学子们所独有的特质。据西北联合大学的学生刘艺民回忆,“我们在路上天天吃大饼,又没有合口的菜蔬,确感难以下咽,但是无可奈何,因为山里不产米,也没有米卖。虽有时吃不果腹,但精神快乐,确压盖了一切。等真正到了秦岭深处,并不感怎样的高山峻岭了···当走到两边峭壁,下临无底山涧,潺潺的水声,就不断地传来美妙的音乐;仰头一望,只见一线晴天,宛似条彩带,随山环曲折而迤逦,颇富诗意。”面对敌寇的威胁,路途的艰辛,即使没有马车、食物,也依然挡不住学子们向前的决心。有评论称: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知识精英的战略大转移。它所涉及区域包括出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的全国所有省区,参加这场运动的人包括师生员工及教师家属计达77万余人。[4]秉持着这不畏艰难、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他们艰难地完成了这次高等教育的大迁移,终使文化开秦陇。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抗日战争时期,国家深陷战争漩涡,学子们的读书心态发生巨变,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呆腐秀才,取而代之的则是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的爱国学子。“西北联合大学作为中国西北部的大学文化中坚,在民族灾难中激发起巨大的凝聚力,化为培育人才、开发西北文化的强大动力。”同时,“西北联大的这段办学历史,凝聚着一代知识精英对于科学、文明和民族独立的执着追求”,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是其取得丰硕办学成就的强大精神动力。西北联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办学,即使是处于战争的大后方,始终“未敢忘忧国”,秉持“教育救国”的理念。西北联大的学子们怀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学习中,时刻关注前线的战争局势,激发当地老百姓的爱国情绪;生活上,集资捐物,为前方的战士送去过冬的衣物等。

西北联合大学校歌中写道:健体名医弱者雄。学生不仅努力学习,还注重身体的强健。由此,学校在开设了一系列的学科同时,将体育纳入了一年级的必修科目,并且还举办了一系列的体育活动,意在增强学生的体力。并且在此基础上,学校还举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训练。譬如,在《西安临大校刊》第七期中记载了女生准受军训的通知:本校男生须受军训,女生应参加看护训练,业经常会议决,次第施行。学校在组织学生军训时,并将学生送入军队进行入伍见习。例如,《西安临大校刊》第十二期记载:现自上月二十八日起全队入本地驻扎之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八师某团,见习班长职务,预定至下周即回校。此类见习使学生生活改进不少,使其了然于下级士兵实际情形,艰苦困难,无不备尝,然后知兵役于人生之价值与“好人应当兵”之真谛。

[8]而大后方的学生也非常的踊跃,积极为前线做贡献。譬如,抗战前线的战士们缺少衣物,全校师生发起了“募捐棉背心慰劳抗战将士”、“遵令扣薪捐助前方将士寒衣”等活动,为前方作战的将士们送去了温暖。除了捐衣物的同时,学生们亦组织起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学生支会,并且制定了工作计划。例如,校内,要提高学生热心救亡的情绪,加强同学决心抗战的意识,激动全民抗战的热情等。除了以上的活动,西北联合大学还举行了如家政系将实习成绩义卖捐赠抗战将士鞋袜、收回学生旧制服捐赠伤病或难民、本校抗敌后援会在医学院设立办事处等一系列支持抗战胜利的工作。虽然学生们无法扛着武器上战场,但是他们在后方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对于战争胜利所起的作用却不容小觑。学子们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诚如厦门大学张亚群教授在“解读西北联合大学的民族精神”一文中,提出西北联合大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密切的关联,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始终贯穿于西北联大的教育之中,文中写道:“大学与民族精神血脉相连,近代中国大学是民族精神的坚强堡垒之一。”

三、笃学力行、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

“许多著名的高等学府都与国立西北联大极其主要承袭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不少高校始建时期的主要领导、骨干教师、学科专业设置基础,都来自国立西北联大”。在办学条件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西北联合大学仍然培养出了大批杰出的人才,其有着共同的品质特征:具备笃学力行、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在城固办学的7年多时间里,沦陷于日寇铁蹄下的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和教师,源源不断地涌入到这大山深处的西北联大。为了求学报国,他们翻山越岭,往往几天吃不到食物,备尝艰辛,冒着杀头的危险,许多人因此就长眠在漫漫的征途上。”学子们满怀教育救国的理想信念,肩负重建家园的责任与使命。虽环境恶劣,联大的学生还是想方设法创造学习条件、度过生活的难关。当时西北联合大学的办学条件十分困难,不仅食宿是问题,教室、实验室也是非常紧缺的。西北师范学院李蒸院长曾感慨:“第一,西北交通不便;第二,生活较苦,生活程度又高,除非与本校有历史关系的才愿来。”[12]有些学生因为家庭等原因,生活没有着落才使得学业断断续续,一直持续了六七年才毕业。然而,只要有学习的机会,他们就果断地抓住,即使六七年,也要完成自己的学业。学生上课缺少笔、纸和课本,就用变色铅笔芯泡成“紫墨水”记笔记,常常是几个人或十几个人共用一本教材或课本,晚上靠点油灯或土蜡烛照明读书。然而,最缺乏的就是像样的图书馆和实验室。由于宿舍没有桌椅,读书写字都要到图书馆去,每天早上,图书馆的门口都等着许多学生,门一开,大家就拼命挤;听大课人多座少,也得去抢···而学理科的学生则更缺少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当时蜡烛极少,据教学回忆记录记载,崔教授玉田提出:学生宿舍每室八人仅有一烛,光线不足,请酌增案。学生就利用教室以及图书馆的蜡烛,彻夜读书学习,教室以及图书馆常常亮到天明,以致后来有了西北工学院的“坝上长夜、七星灯火”的佳话。当时在西北联合大学上课的不仅仅有在校生,还有借读生、旁听生等。即使是在外敌入侵、生活艰难的条件之下,仍然有大批学子源源不断地来到西北联合大学求学。他们翻山越岭,往往几天都吃不到食物,环境虽恶劣却依旧一心求学于西北联合大学。西北联合大学亦应广大学子们的要求,为求学心切的学子们广开学校大门。《西安临大校刊》第10期发布招收借读生的通知:本大学为适用需要于第二学期开课前,续招借读生一次,凡持有大学一二三年级(医学院一、二、三、四年级)第一学期肄业证明书者,可于三月一日至二日持原校证明文件······[15]《西北联大校刊》第七期记载了西北联合大学旁听生规则:一、本校各学院、各学系一、二、三年级有空额时,得招收旁听生···西北联合大学招生的多样化,为奋发图强、一心求学的学子们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一方面,西北联大的学子们面对艰苦的学习、生活环境仍旧坚持刻苦学习。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学校始终没有放弃“笃学而力行”的教育理念,秉持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教学态度,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譬如,在抗战期间,黎锦熙教授大力提倡社会教育,“现在我国对日抗战,是全面的,是长期的,根本上必须全国民众确有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因此,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当地的百姓实施社会教育,并且发明了“拼音汉字”以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知识水平。同时,为将本专业知识推进到现实生活中,为当地百姓服务,西北联合大学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为推进家事教育,训练家事之技术人材及引起研究家事之兴趣起见,特成立家事讲习班。设有衣服学、食物学、育儿法、家庭布置及管理、家庭卫生及看护、手工等科,由家政系同学讲授,招收曾经读书识字能作简单笔记之妇女。由此,家政系的同学可以将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以及技巧教授给当地群众,学生不仅得到了实践的机会,对于当地家庭生活质量也有了极大地改善。

四、艰苦朴素、公诚勤朴的生活作风

“学校所在的汉中地区,北边是千里秦岭,南边是连绵几百里大巴山,千峰万岭,交通闭塞,各方面条件都非常艰苦。学生住在竹片泥巴墙的草屋里,睡双层大浦,夜间透过瓦片间隙可见星月,遇到下雨天时,师生们上课、吃饭甚至睡觉都得撑着伞。”[19]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学生们并没有被吓退,在政府以及学校大力推崇节约的政策之下,学生反而培养了一种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譬如,查案第四十一次常委会议记录讨论第九项内载:“请推行节约运动案,关于个人方面:(一)本校教职工或学生均应停止互相宴请,如招待外来宾客及彼此相约集谈时,亦须联合数人做东,或仅邀便餐。(二)凡本校教职员学生遇有婚丧庆寿,以不宴客为原则,或以茶点代替酒席,送礼以联合赠送现今为原则,其数目为每人五角至二元止。······(四)以节约所得贡献国家,或投资生产事业······”当时平大、师大、北洋三校学生约略百分之七十,且能读到大学的,大多数是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然而,这批出身富贵家庭的学子们能够快速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当中,并且以艰苦补素作为自己生活的态度,这实属不易。

遵循教育部的指令,1938年秋,西北联大国文系教授黎锦熙受命为本校拟定校歌。经联大常委会决议修正后,委托专家制谱,谱未成因学校改组,所以未能使用,然公诚勤朴校训未成而校风已成。公诚勤朴虽未成为西北联合大学的校训,但从一开始提出,公诚勤朴就一直激励着学子们努力向学、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当时学校选择“公诚勤朴”作为校风有其深刻的含义。“论曰西北大学,源远流长,不惟其名而惟其实也。其使命,其目的约有三端:囊固言之,‘公诚勤朴’校风尚养成,盖与西北固有优良之民性凤溪相应。夫‘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此足以去贫,非仅治学修业宜尔也。勤以开源,朴以节流;然朴之义又不止此,乃巧诈之反。‘今之愚也诈而已矣’,此足以去愚,凡诈皆愚也。公以去私,用觉党争。‘诚者天之道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足以去弱。弱源于虚,诚则实矣。‘贫、愚、私、弱’,人皆知为吾民族之所苦;勤朴公诚,正其对症药也。”“公诚勤朴”四个字足以包含了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勤快、朴素、诚实、无私。当中提及的勤快、朴素,在西北联合大学迁校以及在校艰苦的生活学习中已有所体现。而对于“公”即无私奉献,则在西北联合大学与西北当地的教育运动中有所展现。1939年,学年第二学期开课,在第一次纪念周会上,校常委胡庶华联系本校情况时说:“我们西北联大设立在城固这个偏僻的地方,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一切物质享受均谈不到,可我们师生依然要共同努力,发扬我们能吃苦、有朝气的精神,来领导西北的教育。”西北联合大学的教师王镜铭写道:大学如能进行民众教育,则学校与社会可以沟通,学生与民众可以为友,则学校可以满足社会需要,民众对学校提倡革新事业,亦能乐意推行,所以站在学校与社会沟通而言,大学应推行民众教育。今日中国大学生,是最高领导干部,不应仅有教学的本领,而应具领导民众组训民众的技术。由此,大学生开始利用课余的时间到当地去传授知识与技能,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教育水平。

探究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学子品质特征对于当今大学生优良品质地塑造、和谐校园地建设以及国家发展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首先,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人力资源强国的缔造者。21世纪,全球范围内已经兴起了“终身学习”的热潮,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具备创新意识,主动的挖掘新知识、迎接新挑战。因此,大学生必须自觉形成笃学力行、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 [19][22][11][13]王文礼,张正新. 汉中抗战纪实(1931-1945)[M].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2] 陈剑翛:迁移经过与校名更名的意义[M] // 西北联大史料汇编. 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491-492.

[3] 刘艺民. 秦岭道上的泪和爱[M] // 西北联大史料汇编. 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671-674.

[4] 韦卓民. 三年

来的中国战时教育(英文),现藏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

1作者简介:李雪梅(1992—),女,山东潍坊人,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