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革命老区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划——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2
/ 2

安徽革命老区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划——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

成思佳 王梓涵 张芮宁 于小淇 孙天佑

南京审计大学 江苏南京

摘要:通过以安徽省六安市革命老区为例,分析当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发展规划,在现有的政策中,已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教育普及程度使得所有地区都能够享受到教育。除此之外,基础教育的建设不仅仅是党和政府对地方的财政投入,还要依靠更多年轻人的力量,依托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方能满足当地对基础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留守儿童;基础教育;革命老区

一、现状分析

(一)政策背景

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一些青壮年劳动力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巨大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农村家中,因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得到关注,成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 外出务工,儿童不能跟随父母共同 生活、无法得到父母的有效监护,多数时间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一方单独监护,或全权委托长辈、亲友、邻居代为监管,或任由留守儿童独自生活、自我监护的儿童群体。[1]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仅在安徽省六安市侯店小学,就有62.16%的学生家长在外地打工,留在当地的只有37.84%,这不到四成的家庭中,又有相当一部分缺少父母中的一方。由此可见,父母在外地打工的现象在革命老区中是比较常见的,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成为了农村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遗留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条件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对此,国家给予了密切的关注以及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解决相关的问题。

安徽省六安市,属于大别山区,是红色革命老区,有丰厚的历史意蕴。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在多处建立革命政权。六安市是诞生共和国第一代将军的红色土地,还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因此该地区人民本着发扬先烈的奋斗精神,有较为强烈的民族归属感。

六安市地处偏远,与外界联系相对困难,其中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0.53%,人数高达138万人。因此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各方面问题突出,十分典型。

(二)基础设施

据我们在安徽的调查,政府除了贯彻实施国家有关规定之外,还经常会有爱心人士和爱心组织进行献爱心捐赠或组织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当地政府也会进行关于加强对留守儿童关爱的活动。以六安市为例当地的政府每年会对学生进行补贴,每年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补贴635元。除此之外,通过给每位学生的每日午餐相应补贴,保证孩子们基本的身体健康。虽然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活动在当地条件艰难的大环境下难以实施,但是能够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学上,大部分的学生有机会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

以我们实验调研的侯店小学为例,学校目前包括一座教学楼、一个办公室、一个厨房及餐厅,每个年级一个教室,每间教室都配备多媒体设备。国家和一些爱心人士投资建设了一些教育设施,包括多媒体设备、电脑、打印机等,但学校目前仍然缺少一些设备,如彩色打印机、双面打印机、单反相机(用于记录学校的重大事件)、教师的办公电脑等。教学设备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办公室设备里一些办公设备老化,急需更换;由于学校缺乏音体美等相关设备,学校及其家庭对孩子的音体美兴趣类特长培养相对较少。基础设施方面,学校的厕所为旱厕,没有抽水系统和配备相应的洗水池,卫生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师资力量方面,教师都是不固定的,流动性很大,且专业性不强,会出现老师带多门课程的情况,还曾出现过一名教师带3个班的主课,并且一人一天要上7节课的情况。教师力量的极度缺失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较大问题。

经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 第一,家长感谢政府部门及其爱心人士。由于政府及其爱心人士的教育支持,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支出有所减少,即在义务教育阶段家长的压力减少了很多。第二,留守儿童普遍缺少父母的陪伴,与父母的交流较少,父母在教育和生活中的引导和影响也相对较少。父母情感的缺失以及引导角色的缺失是当地留守儿童比较典型的问题。第三,乡村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乏,没有优质高等的老师驻扎乡村。第四,乡村儿童的兴趣培养需要重视,过分的注重文化的学习,而忽视了音体美的培养,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孩子不健康、不全面地发展。如果有可能,希望有更多的人投身于乡村教育,给孩子们带来完整而深刻的教育。

二、发展规划

(一)社会方面

政府部门积极履行职能,最好做到地方政府应该给予的积极关注和支持。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筹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基于教师资源缺失的问题,政府应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提出更强的福利和补贴政策,并进行一定的社会宣传,呼吁更多的年轻力量投身乡村,投身偏远地区,为国家的基层教育作出贡献。

社会对留守儿童也给予大量的关注,可以弥补其在其他方面的不足与缺陷。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公益组织以及相关的爱心人士积极教育支持,减轻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支出,即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家长的压力。

与留守儿童相联系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反馈,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形成农村社区,多方面关心留守学生。

(二)学校方面

学校作为教育的先锋力量,理应增强乡村教育的师资力量,吸收优质高等的老师驻扎乡村。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学校设备不齐全,缺少彩色打印机、双面打印机、单反相机(用于记录学校的重大事件)、教师的办公电脑等基础设备,饮水机、多媒体设备还较为落后。农村学校不仅硬件设施与城市学校相差甚远,而且师资力量方面也是如此,很多教师代的是非专业课程,甚至一个教师“身兼数科”。因为农村环境等原因,留在农村学校教学的老师很少,但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把教师培养成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是目前学校必须加强的一项工作。

对学校而言,任课老师也是德育的重要资源,他们也是心理老师,他们对学生品德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的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 ,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 ,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早尽力、多尽力。大力发展农村,离不开农村教育素质的提高,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善才能让农村的学生素质改善,师资力量决定着农村未来的发展。

(三)家庭方面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慎重地选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充分考虑到祖辈抚养和教育儿童的胜任力 ,而不仅仅是选择一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如果祖辈确实没有教养儿童的能力 ,建议父母双方留下一方 ,承担儿童的抚养和教育任务。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另外,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留守儿童的祖辈也应该转变教育观念 ,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 ,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上。

加强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这里的孩子普遍缺少父母的陪伴,与父母的交流也比较少。此外,乡村儿童的兴趣培养需要重视,过分的注重文化的学习,而忽视了音体美的培养,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孩子的不健康、不全面地发展。如果有可能,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投身于乡村教育,给孩子们一个完整而深刻的教育。

另外留守儿童也需要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上,要主动、热情、大方、得体。不能把人际关系的恶劣认为是别人或社会对自己的不公正待遇。要努力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熟练应用,良好把握。其次,留守儿童应正视自己的不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差异,这是不可否认的,留守儿童不应回避问题。正确面对社会交往带来的问题,通过学习等途径努力克服这种困难。对不良的社会交往习惯要努力克服而不是回避。通过努力改变人际关系的恶劣,是留守儿童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何敬高.精准扶贫视野下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路径[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6(12):29-31.

[2]李昌浩,王名坤.关于精准扶贫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经贸实践,2018(13):61+63.

作者简介:

成思佳,女,生于2000年11月,汉族,江苏南通人,南京审计大学18级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

王梓涵,女,生于2000年11月,汉族,北京怀柔人,南京审计大学18级学生,审计学专业

张芮宁,女,生于2000年7月,汉族,河北衡水人,南京审计大学18级学生,工程造价专业

于小淇,女,生于2000年8月,汉族,山东烟台人,南京审计大学18级学生,会计学专业

孙天佑,女,生于2000年10月,汉族,广东广州人,南京审计大学18级学生,金融cfa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审计大学2019年度秋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9AX10003Q)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