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4
/ 2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陈茜

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四川北川 622750

要】 目的:探究儿科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输液治疗患儿,患儿总数为5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针对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采取一次性不锈钢头皮针穿刺及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并针对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穿刺满意程度相对较高。结论:采取静脉留置针方式对患儿进行护理,能够在减少患儿不良反应基础上,缓解患儿情绪,提高患儿满意度。

关键词:儿科;应用效果;静脉留置针;护理


静脉留置针又称为静脉套管针。它是由不锈钢的针芯;软的外套管及塑料针座组成。穿刺时将外套管和针芯一起刺入血管中,当套管送入血管后,抽出针芯,仅将柔软的外套管留在血管中进行输液的一种输液工具。静脉留置针的出现较大程度上满足临床护理需求,通过此方式,能够在降低患儿痛苦基础上,避免其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此方式一经提出,便被广泛应用与临床护理过程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儿科穿刺输液患儿,选取患儿总数为50例,其中女性患儿为20例,余下30例患儿为男性,平均年龄为(7.6±2.1)。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并针对患儿予以静脉留置针以及穿刺输液护理。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穿刺输液方法于对照组患儿进行护理,首先评估患儿实际情况,并针对穿刺部位进行寻找。完成试敏工作后,对患儿穿刺部位进行消毒,采用0.5碘伏擦拭,此期间需注意患儿消毒范围,应保证消毒直径能够大于5 cm[1]。其次,以一次性头皮针于患儿静脉穿刺部位,待输液环节结束后,将一次性头皮针取出。

观察组:不同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护理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其一为手足注射,其二为头皮注射,观察组能够针对患儿穿刺部位予以不同注射方式,一般情况下,额静脉为头皮注射的主要区域,而足背以及掌被为手足注射的主要部位。护理期间,首先应对患儿穿刺部位进行碘酒消毒,而后利用酒精对碘酒消毒部位进行脱碘,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消毒范围较大,超过8 cm[2]。利用左手勒紧患儿使患儿皮肤处于绷紧状态,而后以右手入针,待患儿出现回血现象后缓慢进针,待以上环节结束后抽回针芯,采用防水贴或透明胶固定针柄。为避免患儿穿刺后出现并发症等情况,需在穿刺结束后,对患儿进行护理,及时观察患儿穿刺部位,并针对其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材料为酒精,实际浓度在75%左右即可,同时,定期对其穿刺部位进行清洁,避免此部位出现渗液及红肿等现象。若患儿不慎出现以上情况,应即刻将留置针取出,以此降低患儿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同时,若出现针头堵塞等情况,可及时对患儿进行冲管处理,冲管期间采用肝素或生理盐水等材料[3-4]。一般情况下,穿刺护理期间所采用的药物为引起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药物浓度与并发症存在直接关系,因此,若护理期间发现患儿出现任何并发症情况,应及时对其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及热敷处理,以降低其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在进行压膜相关工作中,应重点关注软垫的放置位置,避免放置不当出现患儿压疮等情况。若在对患儿进行护理及观察期间,发现患儿存在任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应及时对患儿采取一系列治疗及护理,以此降低并发症对患儿造成的损伤。

1.3 观察指标

针对两组患儿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并将数据予以对比,满意度较高、不良反应较低者为较为有效的方式。观察过程中可能出现部分患儿因病情原因难以交流,可询问家属意见。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利用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标准差利用±表示,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表1可知,对照组及观察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对照组满意度为72%,观察组满意度为96%,观察组满意度相对较高,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

例数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有效率%

对照组

25

7

11

7

18(72)

观察组

25

13

11

1

24(96)

3

讨论

不同于成年人,小儿的血管较小增加了穿刺治疗的难度。另外,儿科患儿在医院的情绪较为紧张,年龄较小,受环境的干扰较大,在穿刺置留针的时候若反复穿刺,容易引起儿科患儿的排斥情绪,并出现哭闹等抗拒治疗。传统穿刺治疗主要以一次性钢针方式对患儿开展输液,此方式操作存在便捷性,并且无需花费大量治疗成本,能够有效避免患儿实际治疗期间出现血管炎等不良反应。但此方式存在一定弊端,仅适用于穿刺频率较低的患儿,若患儿每天需进行多次输液,此方式不但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还增加患儿痛苦情绪,不利于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并且,一次性钢针无法深入之患儿血管深处,若患儿在护理期间出现抓挠等动作,将导致钢针脱落,严重情况下,将对损伤患儿血管。为使此现象得到有效解决,可采取静脉留置针的形式对患儿进行输液,静脉留置针与一次性钢针相比,具有较强柔软性,并不会对患儿血管造成过于严重的损伤,同时,静脉留置针能够一定程度上延长留置时间,有效避免患儿多次输液可能出现反复穿刺现象,在降低患儿疼痛感基础上,为护理人员提供便捷,由表1可知,患者经静脉留置针护理后,满意程度得到明显提升。总而言之,通过高质量儿童护理,不但能够降低患儿治疗期间所产生的痛苦,还能够使静脉留置针的实际留置时间得到延长,有效避免患儿护理后期出现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可将此措施作为主要护理方案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惠珍.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8, 3(29): 141-142.

[2] 杨梦.探讨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52):141+146

[3] 林晓芳, 吴雪玉, 李婷婷.早产儿早期护理干预[J]. 福建医药杂志, 2006, 28(6): 5:161~162.

[4] 崔瑞芳.体位护理防治早产低体重儿呼吸暂停效果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8): 1452~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