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动脉置管术在ICU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3
/ 2

B超引导下动脉置管术在 ICU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王华

江苏大学附属武进人民医院,徐州医科大学武进临床学院,江苏省 常州市 213100

摘要:目的:探析B超引导下动脉置管术监测ICU休克患者血压情况、置管成功率。方法: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到2020年6月收治的80 例ICU休克患者为例进行探析,依据置管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普通动脉置管术)与实验组(40例,B超引导下动脉置管术)两组。对比两组患者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B超引导动脉置管术可有效缩短置管时间,提升置管成功率,为医务工作者及时提供ICU休克患者动力血流情况。

关键词:B超引导;动脉置管术;ICU患者;应用观察

有创血压指的是利用压力传感器监测患者动脉水压水平,采用有创血压监测方式可及时、准确检测患者血压变化情况,尤其需重视血压稳定性较差患者的监测[1]。另外,临床医生可依据有创血压为患者拟定血压调节、血管活动药物使用方案,以提升治疗有效性。ICU休克患者血流稳定性较差,若仅凭经验进行置管可能对置管及时性、置管成功率产生负面影响。B超引导下动脉置管术可为医务工作者进行定位。本文选择80 例ICU休克患者为例进行研究,现进行如下报告。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到2020年6月收治的80 例ICU休克患者为例进行探析,依据置管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与实验组(40例)两组。对照组中分别有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6例与14例,年龄为43岁到66岁之间。实验组中分别有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5例与15例,年龄为42岁到66岁之间。两组患者置管前无创血压收缩压在60到90mmHg,有创血压监测位置选择患者左侧足背动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大。

1.2方法

1.2.1对照组

由同组置管组护理人员采用普通动脉置管术对患者进行穿刺置管。首先,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摆出正确体位,之后护理人员触摸患者动脉搏动后开始进行消毒。消毒完毕后,选择合适置管位置、开始置管,然后退出置管针并利用敷贴将其固定。

1.2.2实验组

基于B超引导下开展动脉置管术,实验组患者使用的移动超声仪、B超探头相同。置管过程中,患者需保持仰卧体位,充分暴露其左侧足背,由护理人员将无菌探头放置在动脉处,利用调整无菌探头的方式确保图像清晰、位于显示器中央位置。护理人员以适度力量按压探头,以明确动脉位置、动脉宽度及走向,明确置管位置。护理人员手持动脉留置针,依据患者动脉走向进行穿刺置管。穿刺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及时观察超声屏幕上的针尖方向及深度是否合理,在观测到回血后将针芯退出,保证穿刺针位置合适,利用敷贴固定置管针。置管成功后,利用B超确定导管是否在血管中,加强对患者动脉血压波形异常情况的监测。

1.3观察标准

(1)对比两组患者置管时间。所有操作均由同一组置管组护理人员负责,选用相同批号置管针,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置管时间。普通动脉置管术置管时间即由护理人员触摸患者动脉直到置管成功所需时间;B超引导下开展动脉置管术置管时间即由护理人员开始消毒直到置管成功所需时间。

(2)对比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一针置管观测到回血后,B超检测发现动脉留置针置入血管中,心电监护仪为医务工作者展现正弦式动脉波形,则表示一次置管成功;第一针未置入动脉,护理人员需退回置管针进行再次置管或可更换置管位置进行再次置管,则表示一次置管失败。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信息均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研究,(%)表示计数资料,(`X±S)表示计量资料。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置管时间

由表1可发现,实验组患者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较大(P<0.05)。

表1对比两组患者置管时间

组别

例数(n)

置管时间

对照组

40

60.04±15.60

实验组

40

38.20±8.72

t


7.07

P


<0.05

2.2对比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

由表2可发现,实验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较高,且总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较大(P<0.05)。

表2对比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

组别

例数(n)

一次置管成功

二次置管成功

总成功率

对照组

40

13(32.5)

9(22.5)

22(55.0)

实验组

40

33(82.5)

5(12.5)

38(95.0)

t


8.15

1.24

7.24

P


<0.05

>0.05

<0.05

3讨论

ICU休克患者循环血量较少,动脉搏动较弱,动脉穿刺置管难度较高[2]。以往,临床上大多采用触摸患者足背动脉后确定置管位置,然后开展置管操作[3]。此种方式是盲探置管房还是,一次置管成功率较低,可能导致患者紧张情绪较高,引发出血等影响患者健康的并发症。仅依据是否回血,不能准确判断动脉置管是否成功。临床治疗中,为保证治疗方案有效性、提升患者康复速度,需多次采集患者动脉血、监测患者有创动脉血压。B超是一种常规检查方式,且在ICU患者治疗、检查中应用广泛。在B超引导下,对ICU休克患者进行动脉置管,可提升置管成功率。通过B超,护理人员可充分了解患者动脉位置、动脉宽度及走向,为确定置管位置提供依据。本次研究中,分别采用普通动脉置管术、B超引导下动脉置管术对患者进行动脉置管。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较高,且总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较大(P<0.05)。

综上所述,针对ICU休克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动脉置管术进行动脉置管,可提升置管速度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聂亮,刘晓峰,谢红英,等.B超引导下ICU休克患者动脉穿刺置管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7,023(017):5-7.

[2]吴佳敏,蒋芝萍,蒋玉勤.B超引导下有创动脉穿刺置管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8,017(002):66-67.

[3]吴长江,刘会平,杨雅迪,等.重症超声在ICU患者动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研究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8):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