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参与式护理与传统常规护理在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不同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3
/ 2

共同参与式护理与传统常规护理在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不同效果研究

王二霞

河间市人民医院 河北省 沧州市 062450

【摘 要】目的:研究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中共同参与式护理与传统常规护理的不同效果。方法:收集本院母婴同室的84例产妇作为实验样本,时间在2018年7月-2019年7月,参照双色球法分为甲组和乙组,产妇例数各为42例,运用的分别是传统常规护理、共同参与式护理,对比2组不同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甲、乙组产妇经过护理后,其紧张情绪评分比护理前低,乙组比甲组低;对新生儿护理技能评分比护理前高,乙组比甲组高,均为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常规护理,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中开展共同参与式护理对缓解产妇负性情绪,提高其新生儿护理技能成效显著,值得优先进行推广。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传统常规护理;共同参与式护理

产科作为临床诸多科室中的重要科室之一,其将“以母婴为中心”作为服务宗旨,要求护理质量必须做到精益求精,并且要求开展所有护理措施时及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都要将母婴安全放在第一位。近年来,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传统常规护理模式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已经不再适用于临床,转变思想观念,将提升母婴护理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是实施产科护理的根本要求,所以必须对护理方案进行慎重选择[1]。本文收集本院母婴同室的84例产妇作为实验样本,具体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母婴同室的84例产妇作为实验样本,时间在2018年7月-2019年7月,参照双色球法分为甲组和乙组,产妇例数各为42例。甲组产妇年龄介于20-28岁,平均(24.8±1.5)岁;孕周38-42周,平均(39.8±0.7)周;其中28例阴道分娩,17例剖宫产;乙组产妇年龄介于21-27岁,平均(23.6±1.4)岁;孕周39-42周,平均(39.9±0.6)周;其中27例阴道分娩,18例剖宫产。2组产妇进行临床资料的比较,P>0.05,能够展开公平对比。

    1. 方法

甲组行传统护理模式,护理人员独自进行新生儿脐部、臀部护理,同时做好沐浴、更换尿片的工作,严密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乙组行共同参与式护理,主要包括的内容:①加强健康宣教指导:由护理人员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全面性指导,教会其对新生儿体温、体重进行正确测量,同时教会其对新生儿呼吸通畅与否进行观察,详细介绍新生儿常见生理状态或疾病,明确怎样可以正确鉴别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的不同及相应的治疗方案;②演示实践技能:护理人员通过在旁演示如何为新生儿沐浴、更换尿布、按摩腹部、臀部,以帮助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实践护理操作进行更全面、充分的了解。宣教及演示期间需要对产妇提出的疑问进行积极回答和正确引导,提高其认知水平。

    1. 观察指标

通过自制量表评定护理前后两组产妇的紧张情绪变化及新生儿护理技能,均为100分,两项评分越高,证明产妇越紧张、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越好[2]

    1. 统计学评析

本研究中的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来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的表示以(5fa0d37db2783_html_199d25296068e7ac.gif )进行,组间对比运用t检验,P<0.05可说明差异显著。

2 结果

护理前对比甲组、乙组产妇的紧张情绪、新生儿护理技能评分,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再进行比较,乙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技能评分高于甲组,紧张情绪评分低于甲组,数据间差异显著(P<0.05),如下表。

表 1 对比2组产妇紧张情绪、新生儿护理技能评分在护理前后的变化(5fa0d37db2783_html_199d25296068e7ac.gif ,分)

组别

紧张情绪评分

新生儿护理技能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甲组(n=42)

64.9±6.1

49.4±2.4

51.4±4.5

64.4±8.1

乙组(n=42)

65.3±6.5

23.7±2.2

52.2±4.4

88.8±8.5

t

0.2908

51.1569

0.8237

13.4677

P

0.7719

0.0000

0.4125

0.0000

3 讨论

以往临床产科主要采用的是母婴分离模式,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产妇情绪产生影响,且其无法全面了解新生儿疾病筛查、疫苗接种、护理等各个过程,恐惧、紧张心理比较严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通过对传统护理模式的关键流程进行优化和改革,可对母婴分离导致的各种问题进行良好的解决[3]。母婴同室中积极开展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可确保产科护理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护理人员对产妇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指导,同时进行实践演示等,可帮助产妇快速适应角色的转变,提高其对新生儿的认知,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从而对其担忧、紧张、烦躁等负性情绪进行缓解,更好的胜任角色,提高其护理满意度[4]。除此之外,通过母婴同室共同参与护理模式,实现了产妇床旁全程观看新生儿护理操作愿望,并可以做出评价,发表自己的观点,减少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误会和纠纷。于床旁进行一对一宣教,可帮助产妇及其家属快速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切实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改变了母婴分离的状况,有效促进母乳喂养和母婴间的关系。转变护理人员被动服务于产妇的意识,通过主动服务,融洽与产妇间的关系,提高产妇的配合能力和依从性[5]

此次研究发现,甲、乙2组产妇护理后的紧张情绪评分都低于护理前,新生儿护理技能评分都高于护理前,并且乙组的变化与甲组间有明显的差异(P<0.05)。从而可见,相比于传统常规护理,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中开展共同参与式护理对缓解产妇负性情绪,提高其新生儿护理技能成效显著,值得优先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小红,卫艳梅.产妇新生儿护理中的母婴同室共同参与护理模式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21):122-124.

[2] 韩聪聪.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20):170-171.

[3] 杨晗,李彩月.共同参与式护理与传统常规护理在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不同效果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5):1835-1837.

[4] 常进华.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与传统常规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不同效果探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2):117.

[5] 曹成秀.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0):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