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噪声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管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3
/ 2

医院噪声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管理对策

贺欧阳,徐伟,刘美娟

深圳市世和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广东省 深圳市 518000

【摘要】通过对医院噪声的思考,明确其现状和来源,再汇总整理医院噪声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拟定健康的、合理的管理对策,以供借鉴。

【关键词】医院噪声;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管理对策

医院作为患者诊疗、医护人员工作机构场所,具有人流量大和仪器多的特点,这也导致医院环境噪声尤为严峻。国内外报道中,可知噪声为医疗环境基础污染源,威胁机体身心健康。而在医护人员群体中,若长期处于噪声污染环境下,身心损害更为严重,以噪声污染现状、职业危害为前提,拟定科学的管理对策,是倡导职业健康的关键。综述如下:

  1. 医院噪声现状和来源

噪声是指机体主观感受,是指不悦耳、不想听、身心不愉快的声音。依据《社会生活噪声指南》(WHO)中标准,医院日间噪声应低于35分贝,夜间噪声应低于30分贝,而国内医疗卫生功能区规定,日间噪声低于55分贝,夜间噪声低于45分贝,但最大不可超过60分贝。

    1. 现状

由于医院环境的特殊性,对安静度要求极高,但却因人流量大、仪器设备多等诸多因素限制,导致噪声环境污染尤为严重。以急诊科或消毒供应中心为例,噪声远超于普通病区。报道显示中,将51名儿科护士纳入研究,若处于95.6分贝噪声下,工作5-13年左右,4名护士出现不同程度听力减退,这表明长期处于嘈杂环境下会损伤机体听力。

    1. 来源

(1)抢救仪器警报、设备噪声。抢救仪器作为现代诊疗中常见组成架构,但因科室种类、病种、疾病严重度等因素的限制,导致抢救仪器频次各不相同。以急诊科或ICU科为例,涉及呼吸机、吸痰机和除颤仪、输液泵、注射泵等抢救设备,每小时报警声约为6.00-16.74个,噪声约为60-70分贝,个别情况下会超过80分贝。而在ICU科室中,由于患者病情较为危重,需要监护仪、输液泵和呼吸机等设备同时使用,导致设备报警声高达40-50余种。

(2)交谈声。以二级综合性医院门诊为例,儿童哭闹噪声约为95.63分贝,患者说话声及护士说话声分别为84.73分贝、83.70分贝,走路声为75.23分贝。此外,医疗服务工作中也会存在难以杜绝的噪声,如交接班、隔空喊话、闲谈等[1]

2、医院噪声对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危害

(1)生理危害。噪声作为恶性刺激,不仅会提高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水平,促使血管收缩及血压增高,还会威胁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心血管功能。报道显示,若长期处于慢性职业噪声暴露环境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普通群体2-3倍。原因为:噪声往往会引起听力损伤,长时间刺激会提高听阈,降低听觉敏感度,诱发耳鸣等不可逆性损伤。以妊娠期护士为例,若处于噪声污染环境下,自然流产率在14.2%,而ICU科室护士高达25.88%,个别情况下还会引起胃溃疡和胃炎等功能病变[2]

(2)心理危害。对于机体而言,若长期面临高噪声环境,会滋生负性情绪,如烦躁、焦虑和易怒等。以儿科输液室护士为例,广播叫号、拥挤喧哗及大声叫号等行为的存在,导致其工作压力明显增加,影响心理健康。有学者研究表明,91%以上护士均会医院噪声存在负性情情绪,约40%表现为紧张性头痛、43%表现为注意力差、66%表现为易激惹或疲倦。

(3)工作质量低下。若长期面临嘈杂环境,护士难以精准且及时鉴别警报来源。以澳大利亚数据显示,128起ICU事故中,未及时辨别引起的差错位列前三,即使是高年资ICU护士群体中,紧急警报有效辨别率仅为39%,继而延误病情,诱发各类问题[3]

3、针对护理人员医院噪声职业危害采取的管理对策

3.1 做好抢救仪器设备维护

有学者建议,若为同功能不同品牌、厂家仪器设备,应保证报警声的一致性,而依据科室、环境和时间段等因素,应调整多样化报警音量。针对此,医院管理者和设备科应保证抢救仪器设备报警声的合理性,妥善调整电话铃声、呼叫铃声和报警声,且精准区分日昼等时段噪声强度,如将呼叫铃声、电话铃声等改为柔和舒缓音乐。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借助现代化高科技技术,如中央显示屏监控系统,做好护理预见,降低警报频率及噪声。此外还应定期做包抢救仪器设备维护,区分治疗区和非治疗区,若为抢救车、治疗车应使用消音轮,减少设备间的相互碰撞或移动[4]

3.2 增强噪声认知

有学者将1047名护理人员纳入研究,在噪声知识调查中准确率不足3%,这也是造成职业危害的首要因素。即应逐步增强噪声认知教育,通过护士和患者间的互动,预防职业危害。具体为:倡导医护人员四轻原则,即说话轻、关门轻、走路轻和操作轻;以陪护者或探视者的角色,做好患者噪声健康教育,联合知识宣传手册、警示标语等方式,明确噪声暴露注意事项,杜绝职业危害。

例如:可拟定“静音守则”,是指在某段时间内倡导“无声”状态。研究报道显示,施行60min静音守则,医院噪声能够由原有62.93分贝下降至60.88分贝,护士压力更是由原有46.36下降至34.31。通过该种措施的施行,不仅可降低医院噪声,打造安静及舒适的住院环境,还可减轻护士压力预防职业危害

[5]

  1. 讨论

医院噪声污染是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在医院布局不合理、设备报警频次高、人员交谈等诸多因素限制下,导致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尤为严重,诱发职业危害。为从根本上预防此类问题,应借助噪声检测仪对医院噪声予以持续性测量,确保其处于合理范围内,再联合健康教育工作,明确噪声自我防护的意义,打造安全高效的康复环境、职业环境。

参考文献:

[1]谈再丽.医院噪声污染对人体精神状态影响及护理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04):95-96.

[2]王志颖,王汕珊,李玉伶,庞晓丽.NICU噪声对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9,35(01):141-144.

[3]李云霞,袁素娥,李辉.医院噪声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管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8,33(16):95-98.

[4]陈秋红,邢彩霞,胡艳波.医院环境声污染的研究现状及应对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6):143-144.

[5]刘国云,凌锋,吴嘉赓,高滋辰,郭宝石,朱瑞海,何峰.某坑道安装施工职业危害因素和个体防护情况调查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35(11):1387-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