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某工程浅部淤泥层处理方法分析与探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2
/ 2

广西某工程浅部淤泥层处理方法分析与探讨研究

李晨雁 王修蛟 翟自强

河北建设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 ] 淤泥层由于其具有高压缩性,必须采取有效方法对其进行处理,以确保地基承载力满足建构筑物需求。本文根据广西某工程实际情况,从清淤和不清淤二个角度对淤泥处理进行了对比分析与探讨研究。

关键词:淤泥;回填;清淤;地基处理;

1 工程概况

广西某工程北侧为市政道路,东侧约2km为一级公路,西侧约5km为码头。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304862.92m2,实际用地面积302377.92m2,规划建(构)建筑高1-2层,无地下室。

2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场地地貌上属滨海丘陵地貌,地形稍有起伏。西低东高,西面原为虾塘。根据设计要求,场地整体地势较低,大部分段尚需回填,最大回填厚度达6m。

2.2地层条件

勘察报告显示,场地上覆土层为第四系人工素填土①、滨海相沉积形成的淤泥质土②、残积形成的的含角砾粉质黏土③;下伏基岩为侏罗系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④层等。其中:①素填土呈松散状态,具高压缩性;②淤泥质土:饱和,软-流塑状态,厚度变化大,具高压缩性。

2.3地下水条件

场地地表水为虾塘水,场地西侧虾塘水基本排干,但东侧零星分布的小鱼塘尚有积水,深度0.50-1.60m。勘察期间属平水期,测得地下水位埋深在0.05~1.87m之间,年变化幅度在1~3m。

3 地基处理初步分析评价

拟建建(筑)筑物均是1-2层建筑物,荷载相对较小,从地基土强度分析,场地的含角砾粉质黏土③、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④的强度均能满足建筑荷载要求。

根据初步设计要求,建筑场地拟回填至云约江南路标高即约5.50m,场地属大范围的填方区,需在现状标高上回填4-6m,不良土层最大厚度超过10m,大部分在9m左右,因不良土层厚度较大,建筑场地需进行地基加固处理。考虑到场地淤泥层厚度较大,可分为清淤和不清淤二种处理方式。

3.1清淤处理方式

清淤处理方式:将淤泥质土清除,换填上碎石土,分层压实至设计标高,再采用强夯法将场地人工填土进行夯实,在分布有建筑基础地段,再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或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在基础位置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形成复合地基,按浅基础进行设计。在对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实际施工经验,不建议采用直接清淤处理方式,主要原因如下:

3.1.1场地淤泥层厚度较大,一般厚度在4.0m左右,最深达6.5m, 初步估算,清淤量达40余万方,清淤量大;

3.1.2目前场地测得地面标高在-0.63~8.44m之间,最大高差9.07m,若再进行清淤作业,将形成新的人工边坡,若不采取支护措施,将对施工现场及场地周边建构筑物形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3.1.3多数地段淤泥层直接出露在地表,且地下水埋深较浅,局部区域接近地表,若进行大面积清淤作业,施工机械设备通行困难,给清淤工作造成很大难度;

3.1.4清理出的大量淤泥需经市政道路运输至销纳场地,淤泥呈饱和、软-流塑状态,运输困难大,政府手续落实困难;

3.1.5清理出的大量淤泥存放(销纳)场地落实难度大;

3.1.6清淤工作完成后,需重新换填上碎石等粗颗粒土,将会大大提高后期的回填作业成本,且根据对当地回填料调研了解,回填材料主要来自于山上的风化残积土,粘粒含量较高,粗颗粒回填料落实难度大。

3.2不清淤处理方式

因场地淤泥质土厚度较大,清除有一定难度,可考虑直接分层回填碾压至设计标高,再采用复合地基对建(构)筑物基础位置、通道(道路及装卸地坪 )等有荷载的区域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形成复合地基,再按浅基础进行设计。

常规地基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强夯或强夯置换法、水泥土搅拌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CFG桩)、高压旋喷桩法、碎石桩法等,下面分述如下:

3.2.1高压旋喷桩法:旋喷注浆,宜采用强度等级为4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并加入适量的外加剂和掺合量进行,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宜为0.8-1.2,单方水泥用量较大,造价相对较高。

3.2.2碎石桩法:适用于挤密处理松散砂土、粉土、粉质粘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以及用于处理可液化地基,在淤泥质地层中不宜采用。

3.2.3强夯或强夯置换法:适用于大面积的地基加固处理;强夯地基适用于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地基上对变形要求不严格的工程。

根据对当地回填料调研了解可知,回填材料主要来自于山上的风化残积土,粘粒含量较高。若采用强夯法,考虑到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以及下伏厚度较大的淤泥质土层,在强夯作用下极易形成橡皮土,起不到加固效果;若采用强夯置换法,墩体材料需求量过大,当地无法解决。

3.2.4水泥土搅拌桩法:适用于处理正常固结的淤泥、淤泥质土、素填土、粘性土(软塑、可塑)、粉土(稍密、中密)、粉细砂(松散、中密)、中粗砂(松散、稍密)、饱和黄土等地层。

3.2.5CFG桩: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砂土和自重固结已完成的素填土地基;对淤泥质土应按地区经验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根据类似地层施工经验可知,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适用于本工程对素填土层、下伏淤泥质土层的处理。

因此,在对场地各土层特性、地下水埋深情况、各地基加固处理方法的适用性,以及类似工程施工经验分析的基础上,建筑场地可考虑直接分层回填碾压至设计标高,再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或CFG桩进行地基加固处理,以消除①素填土层的湿陷性,以及①、②层土的高压缩、低强度、土质不均匀性等特性。

4 地基处理方案建议

4.1分层回填碾压

4.1.1地表清理:分层回填前,首先清除场地表层的杂草、树根、虾塘积水等,并对表层素填土进行振动碾压处理。

4.1.2分层回填碾压:施工时,应根据压实机械的压实性能、回填土性质、密实度、压实系数和施工含水量等,并结合现场试验确定分层厚度、碾压遍数等施工参数。一般情况下,分层回填厚度不宜大于500mm,振动压路机不宜小于15t,每层压实遍数宜为6~8遍,回填时每层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4,经自检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继续回填,直至分层回填碾压至5.5m的设计标高。

4.2水泥土搅拌桩

水泥搅拌桩桩径宜为500~600mm,桩间距0.8~1.0m,桩长应穿透软弱土层到达地基承载力相对较高的③含角砾粉质黏土层或④泥质粉砂岩层一定深度。水泥搅拌桩的桩身试块(边长70.7mm的立方体)28天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值不应小于2.5MPa;固化剂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32.5MPa的水泥,水泥掺入量不应小于12%,水灰比宜为0.5~0.6。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宜在基础和桩之间设置褥垫层,厚度可取200~300mm。褥垫层材料可选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褥垫层的夯填度不应大于0.9。

初步估计,经处理的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可达150kPa。

4.3 CFG桩

CFG桩桩径宜为500~600mm,桩间距宜为3~5倍桩径,桩长应穿透软弱土层到达地基承载力相对较高的③含角砾粉质黏土层或④泥质粉砂岩层一定深度。

CFG桩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宜为C20~C30,且成桩过程中,应抽样做混合料试块,每台机械每台班不应少于一组。

CFG桩复合地基宜在桩顶和基础之间设置褥垫层,厚度宜为桩径的40%~60%。褥垫层材料宜采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和碎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

初步估计,经处理的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可达200kPa。

5 结束语

考虑到本场地地层分布不均匀,地层起伏较大,建议在地基处理设计前,对场地加密布置勘察点进行详细勘察,特别是有建构筑地段,以进一步验证地基处理方案的可行性,并为地基处理设计提供必要的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