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手术体位改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2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手术体位改进

郑连党

北京北亚骨科医院脊柱科 北京 102445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手术体位改进效果。方法:将我院70例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均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分别采用常规托架俯卧位与改进后过伸体位,统计对比两组效果。结果:研究组椎体高度压缩率与恢复率均高于参照组,且术后VAS评分明显更低,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采用过伸体位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脊柱压缩性骨折;手术体位

脊柱压缩性骨折属于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腰部疼痛、驼背等症状,会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程度影响,临床中大多采取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手术治疗中采用常规托架俯卧体位,但是在进行手术操作时,患者在该体位下受压缩椎体难以取得良好的复位效果,所以可能会出现充填材料渗漏等情况出现,引发一些并发症发生,因此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体位进行改进[1]。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术采用过伸体位治疗所取得的效果显著,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患者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过伸体位治疗的效果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全都选自于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脊柱压缩性骨折,并且统一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所有研究对象都不存在严重神经根受损与脊柱受损患者,且自愿签署此次研究同意书。利用抽签法将患者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各35例,参照组男女比重19:16,年龄普遍分布在55-79岁内,平均(64.37±1.28)岁;研究组男女比重20:15,年龄普遍分布在56-78岁内,平均(64.25±1.14)岁;将所有资料对比统计,P>0.05,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托架俯卧位,首先将托架合理摆放在手术床之中,之后结合患者具体身高体重将托架高度与宽度正确调整,之后通过滚动法把患者从手术推车合理运送到准备好的托架,之后帮助患者采取俯卧位,保持患者中间高两头低体位[2]

研究组给予过伸体位改进,首先需要按照患者具体身高体重来合理选择舒适体位垫,之后将U型软垫事先放置在手术床中,高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在骨盆处合理放置条形软垫,高度大约为20厘米;之后帮助患者移送到手术床之中,并且呈现出俯卧位,以患者趾骨结节和两侧髂前上嵴当作一个负重点,同时还需要保证患者胸腹壁和手术床没有紧密贴合;指导患者将头偏向一侧,并将患者头放在马蹄形海绵圈中,帮助患者双腿关节保持屈曲,并放置在软垫中,促使患者足部可以处在一个自然状态;另外还需要指导患者上肢屈曲偏向在头部两侧;在所有操作都完成之后,借助C型臂开展实时定位,并进行复位与评价,这过程中需要结合实时图像合理调整各个软垫的位置,在身体重力下完成复位。

1.3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患者椎体高度压缩率、恢复率以及椎体后凸角矫正率;并应用疼痛自评量表(VAS)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所评得分数越低则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轻。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计算数据,行t检验,以(5f9a65f5d1e85_html_d79f0c9fbd898de4.gif ±s)表示,若P<0.05,则代表数据有差异。

2 结果

2.1患者椎体高度与椎体后凸角治疗情况

从数据统计可见,研究组椎体高度压缩率、椎体高度恢复率与椎体后凸角等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

1统计评估椎体高度压缩与椎体后凸角(5f9a65f5d1e85_html_d79f0c9fbd898de4.gif±s

组别

n(例)

椎体高度压缩率

椎体高度恢复率

椎体后凸角

参照组

35

31.52±19.47

4.12±2.15

16.84±7.95

研究组

35

22.48±18.39

39.28±22.47

12.06±6.88

t


1.9969

9.2151

2.6897

P


0.0498

0.0000

0.0090

2.2患者疼痛情况评估

如下表,治疗前患者疼痛评分没有显著差异,治疗后7天VAS评分明显更低于治疗后3天,P<0.05。

2对比分析治疗前后VAS评分(

n/%

组别

n(例)

治疗前

治疗后3天

治疗后7天

参照组

35

7.43±1.08

4.35±1.52

3.17±0.57

研究组

35

7.38±1.11

3.18±0.76

2.36±0.51

t


0.1310

4.0730

6.2652

P


0.8491

0.0001

0.0000

3 讨论

以往临床中针对脊柱压缩性骨折给予保守治疗,也就是借助止痛药物或者卧床休息等,缓解患者病情,但是患者治疗期间十分容易引发并发症,促使病情更加严重。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疾病的一个有效手段,该方法主要是给予患者椎弓根外向椎体或者是椎弓根合理将骨水泥推入,以确保椎体的稳定性与强度能够提高,减少患者疼痛,最终有利于椎体高度恢复。而在采用该手术方法治疗时,需要正确把握好相关适应症,骨水泥注入量与时机必须要严格进行控制,同时患者采取正确体位对手术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3-5]。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手术过程中采取过伸体位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当患者处在过伸状态时,能够合理借助韧带与椎间盘牵拉作用,以促使压缩区骨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并且压缩区局部还能够出现空腔,所以可以有效恢复负伤椎体高度;之后经过患者脊柱后凸角的逐渐恢复,可以促使患者胸腰椎生理曲度得到明显改善,最终有利于椎管骨折块复位完成,预防再次发生压缩性骨折。

综上,经皮椎体成形术应用过伸体位治疗压缩性骨折所取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

参考文献:

[1]李新岭,陆蕴松,张辉,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手术体位改进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A4).

[2]邝立鹏,江山岳,张炜.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08):25-27.

[3]张卫伟.过伸体位复位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家庭医药,2019,000(010):142.

[4]陈耀明,牛晓洁.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9,025(004):67-68.

[5]陈慧林.手法复位结合过伸体位下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