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原因与处理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3

血液肿瘤患者 PICC置管后并发症原因与处理对策分析

朱凌 郑钰 * 通讯作者

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江苏 靖江 214500

摘要: 目的 围绕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形成原因及其相关处理对策展开深入分析。 方法 选取我科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所收治的90例血液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并对患者穿刺化疗后各类并发症情况加以比较。 结果 首次接受化疗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是局部渗血16例,发生率最低的为导管脱出,仅1例;二次化疗患者局部渗血6例,送管困难最高达10例。 结论 在血液肿瘤患者中积极引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不但可降低患者各类并发症发生几率,且可根据患者自身恢复情况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合理安排治疗进度,确保导管使用期限的有效延长,故具有广泛的临床推广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血液肿瘤;PICC置管;并发症;原因;对策

近年来,我国在临床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进展,其中,以经外周静脉置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代表的现代医疗技术在血液肿瘤患者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与传统治疗方法不同,PICC置管具有穿刺成功几率大、留置时间长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不但可减少患者因反复性的外周静脉穿刺所带来痛楚,且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提升患者在整体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因此,迅速发展普及至各大医院。但从其性质来看,PICC 置管同样会对患者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创伤,甚至引发某种并发症,再加上血液肿瘤疾病易出血、易感染、易改变等特点,无形中增加了PICC置管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为避免并发症风险的发生,我科选取90例患者,回顾分析患者应用PICC置管后并发症等情况的产生原因,并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现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所接受的90例需长期化疗并行PICC置管的患者,其中,包括男患者55例,女患者35例,年龄最大为79岁,最小为21岁,平均年龄为(50.2±16.7)岁。从疾病类型来看,主要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44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2例,多发性骨髓瘤9例,淋巴瘤15例。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刺激性药物化疗,其中首次化疗患者约为55例,2次及以上患者化疗35例。在实际穿刺过程中,患者粒细胞和血小板平均数分别为(3.84±2.50)×109/L和(57.0±20.3)×109/L,最小值分别为0.56×109/L和18×109/L,平均置管时间约为(29±310)d。所有患者疾病诊断均判定为早期阶段,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整体趋于平稳,支持PICC置管方式进行化疗。并且所有患者均无心脏病史会其它器质性疾病。

1.2 方法

1.2.1材料:试验研究主要选用美国巴德公司所生产的型号为4Fr的三向瓣膜式导管,PICC穿刺包,生理盐水。

1.2.2 术前准备:患者入院后,由专业护理人员安排其进行体温、血常规、心电图等一系列常规检查,并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PICC置管过程中需涉及操作及注意事项,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在进行静脉选择时,按照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的顺序进行选择。

1.2.3 操作过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患者可取平卧位、半卧位。伸展穿刺侧上臂,使其与身体成90°,确保穿刺部位充分暴露。对于穿刺点到上腔静脉长度的测量,一般是从左或右臂的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量至第三肋间的距离。穿刺前对穿刺点周围皮肤进行全面消毒建立最大无菌屏障,运用穿刺针行静脉穿刺,回血后继续推进少许,固定套管针撤出针芯送导管,至预定长度撤出导丝[2]。注明穿刺日期、置管长度,胸片证实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后,即可输液或接微量注射泵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血液肿瘤患者局部渗血、送管困难、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等并发生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获数据均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5f9a5f21e0052_html_b0e838f3579ac630.gif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90例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试验统计发现,局部渗血22例,送管困难12例,静脉炎7例,导管堵塞6例,导管脱出2例,其中,局部渗血患者中第1次化疗患者16例,第2次化疗患者6例;送管困难患者中第1次化疗患者2例,第2次化疗患者10例;静脉炎患者中第1次化疗患者3例,第2次化疗患者4例;导管堵塞患者中第1次化疗患者4例,第2次化疗患者2例;导管脱落患者中第1次化疗患者1例,第2次化疗患者1例。详如表1所示。


表1 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n,

5f9a5f21e0052_html_b0e838f3579ac630.gif ±s)

并发症类型

例数

1次化疗

2次化疗

局部渗血

22

16

6

送管困难

12

2

10

静脉炎

7

3

4

导管堵塞

6

4

2

导管脱出

2

1

1

3.讨论

3.1局部渗血

在本次临床试验过程中,90例血液肿瘤患者中有近四分之一患者置管后24小时内,局部出现明显的渗血现象,其中,少数患者渗血现象持续时间长达4~7d,而从其形成原因来看,很有可能是由于血液肿瘤患者自身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尽管患者上述情况与常人无异,但由于血液疾病患者血管内皮系统损伤,再加上穿刺部位活动异常,则增加了渗血现象发生几率。为避免渗血现象的发生,在穿刺前应对患者凝血功能进行系统检查,停用相关抗凝药物,待穿刺完成后在局部进行为期5~10min的按压,以加压弹力绷带进行包扎,减少穿刺侧活动。

3.2送管困难

一般情况下,出现导管送入困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以下几点:如,患者自身血管较为细小、受到血管静脉瓣的严重阻碍、静脉痉挛、导管进入位置不当、为松开止血带或者穿刺鞘与体表呈较大夹角等[3]。因此,置管前的静脉选择也尤为关键,尽可能的遵循解剖学相关原则,以贵要静脉作为首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最大限度的避免在头静脉进行穿刺。其次,穿刺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静脉瓣少、粗直的血管,送管过程中要保持速度的均衡性,动作应做到轻且柔,切忌反复性或者粗暴性的置管,如果在置入导管过程中遇未知阻力时,可通过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或者按摩血管、与患者聊家常等方式进行化解,当阻力消退后再次送入导管。亦或者通过对手臂位置进行调整,保持手臂处于外展状态,避免强力送管。本次研究中以上述方法处理12例送管困难患者后,均顺利置入。并且研究还发现首次采用PICC置管的患者发生送管困难的几率较低,相反地,2次及以上置管患者发生该现象比例较大,从侧面反映出患者血管已被化疗药物损伤[3-4]

3.3静脉炎

静脉炎是PICC置管中极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该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多在患者穿刺后的2~3d 发生,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刺点上方沿静脉走向有条索状改变出现,局部皮肤存在红肿现象,一经触碰可产生疼痛感。对此,在处理过程中应确保置管全程无菌化,谨慎、轻柔的操作置管;为降低对血管产生损伤,应避免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在置管后5d,每日进行3~4次的局部湿热敷,以形成对机械性静脉炎的有效预防。

3.4导管堵塞

导管发生堵塞的原因多为导管移位、患者提起重物、剧烈咳嗽等导致静脉压上升,使得导管中出现大量回血。另外,纤维鞘包裹是部分性导管阻塞的诱因之一。针对其的处理可通过对脉冲式正压封管技术的合理应用,输注高浓度液体后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导管,再实施封管操作,并加强对导管的定期维护。

3.5导管脱出

本研究中导管脱出患者共2例,通过对其脱出原因的统计发现,固定不当、胸腔压力改变以及活动过度等均为造成导管脱出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置入导管后或者维护期间,应按照标准进行导管固定,并且在更换敷料消毒过程中,小心揭开敷料,规避肘窝等部位进行穿刺,防止因手臂屈伸牵拉肌肉而导致导管脱出。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液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的应用,可极大程度上提升治疗效果,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该治疗技术也会引发患者多种并发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不但不利于整体疗效,且不利于患者化疗的顺利开展[5]。经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局部渗血、送管困难、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等是血液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类型, 并且从具体统计数据来看血液肿瘤患者第一次化疗即选择 PICC置管,便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另一方面,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导管的护理两者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护理人员的综合教育与培训,促使其全面掌握PICC置管技术,熟练不同类型并发症及其对应的处理方法,进一步增强对血液肿瘤患者的健康宣教,引导其时刻维护导管稳固性与安全性,促使导管实际使用寿命的有效延长[6]

参考文献:

  1. 字朝凤.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健康之友,2020,01(01):247-248.

  2. 全小婷,岑卓英,杨君,等.护理干预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09):1263-1264.

  3. 许克璞,肖雪青.强化细节管理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01(12):148-149.

  4. 戚晓梅,丁新红,任国琴,等.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静脉与导管直径最佳比例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06):720-722.

  5. 许克璞,肖雪青.强化细节管理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12):1986-1988.

  6. 戚晓梅,丁新红,任国琴,华红霞,曹琪.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静脉与导管直径最佳比例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06):7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