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华历史文化融入语文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1
/ 2

把中华历史文化融入语文课堂

章宏

长沙市开福区金湾小学 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从中华文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5000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文本编排,把中华历史融合到语文教学当中,可以给学生创设不一样的语文课堂。

关键字:历史文化 文本解读 高效课堂 语文兴趣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在教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把中华历史文化融合到语文课堂上,感受“将、相”二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情怀。

  1. 借助历史读文本

在课堂上,先从解题开始,孩子们轻而易举就知道“将”、“相”是谁?把重点放到老子推崇的“和”交于学生讨论——和为贵。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节语文课就从“和”字入手,以历史为纬去品读文本。

学生用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布置了阅读要求: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

学生立刻找到了这样一处地方——“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了台!”让孩子们专注“不服气”这个词语,自己揣摩后全班孩子齐读,每个孩俨然是大将廉颇,廉颇之所以这样说蔺相如,出于什么原因?老师用ppt出示了《史记》中一段叙述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廉颇是赵国著名的将军,他带兵讨伐齐国,攻下了都城阳晋,以骁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而蔺相如在当时,只不过是一个姓赵的宦官家中的门客一名。”一学生分析后,大家才恍然大悟。

老师导读开篇——“战国时,秦国很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让学生带入历史分析形势。

“在战国时期,有七个诸侯国,秦国最强大,赵国左边紧挨强大的秦国,右上紧挨楚国。秦国想灭掉其它几个国家早就有了野心。”一个孩子的解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伏笔。

老师的导读继续——“赵王得到了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和氏璧是何许宝物?为什么赵王得到了秦国就开始打它的主意呢?”“和氏璧”在《史记》中记载的寥寥几句用PPT展示在孩子们的面前。对照译文,孩子们了解了和氏璧的来历,这样一块有故事、价值连城的宝玉为什么在楚国相安无事,到了赵国,秦国就虎视眈眈。

“可能这块‘和氏璧’就是秦国想进攻赵国的一个借口,如果赵国不用‘和氏璧’与秦国交换,秦国就会借这个理由攻打赵国;如果去交换,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一个说话有理有据的孩子,打通了引起“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

  1. 挖掘语言解文本

在廉颇的口中,导致他不服气的原因是蔺相如凭着一把嘴就爬到廉颇的头上,果真如此吗?孩子们把“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四次话语进行了标记,让每个孩子根据语言来剖析人物的性格。

“蔺相如第一次说话时的前两句话,他分析了带‘和氏璧’去赵国和不去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从这句话中,我知道蔺相如是一个会分析形势,审时度势的人。”

“蔺相如对于带‘和氏璧’到秦国,已经想好了应对秦国的主意,秦国用十五座城换璧,就换璧,如果不换,就把璧带回赵国。这是一个‘胸有成竹’的蔺相如。”“胸有成竹”一词板书在黑板上。

随着课堂继续,蔺相如“智斗”秦王的情节吸引着孩子们,课堂精彩纷呈,妙语不断——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没有诚意拿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他借故从秦王的手中接过和氏璧,这是一个会谋略的蔺相如,他使用了‘缓兵之计’,把‘和氏璧’拿到手上,就有了和秦王对话的筹码。”

“当蔺相如把‘和氏璧’带回客舍后,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战国,这是一招‘瞒天过海’,骗过了秦王。”好一个了不起的孩子,“三十六计”聊熟于心。

“蔺相如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这也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一计谋真的太厉害了。”这位男生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聊熟于心”。

“完璧归赵”的故事就在孩子们的大胆揣摩、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中,幸福了课堂,也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把课外了解的中国历史有了一个运用到课堂的机会,孩子们的身心时愉悦的。

  1. 跳出课本谈历史

课堂继续推进,“渑池会面”的解读任务全权交给了学生,因为有历史故事做支撑,学生对战事的剖析更加的深入。全班学生就围绕着“赵王为什么不敢赴秦王之约?为什么后来赴约了?”召开了讨论。

“赵王之所以不敢去,是因为他知道这是‘鸿门宴’,去,意味着有危险,怕秦王杀了他;不去,怕秦国借机攻打赵国。”这样理解颇有道理。

“秦王是‘醉翁之意不在赴约’,也许是想报‘完璧归赵’的仇,趁机侮辱赵王,后面就有一句‘秦王令赵王鼓瑟。’”这番分析有见地。

“单凭蔺相如陪着秦王赴约,赵王还是会有危险,主要是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

蔺相如是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与大将军廉颇闹矛盾,又会给赵国带来巨大的损失,才有了大将军廉颇的“负荆请罪”。孩子们很快就透过历史而知道廉颇的“知错就改”的品格,老师再次把“将相”齐心协力保卫赵国的故事道给学生听,而廉颇和蔺相如成了“刎颈之交”,更加明白了只有“将相”心和,国家才会兴盛的道理。

把中国历史融入到语文课堂中,并与语文教学有效地融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依仗历史更好地评价历史人物,也会让语文课堂更加高效,增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马德智. 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C]// 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