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 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3
/ 2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 探析

贺玉华

中共安仁县委党校 ,湖南安仁 423600

摘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是中央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乡村长远发展, 为着力解决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瓶颈问题而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

关键词】乡村振兴 新型职业农民 障碍因素 路径探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由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来夯实。 

一、当前制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障碍因素分析

1. 观念障碍 :思想认识不到位, 重视度不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意识淡薄。一是农民受歧视的社会观念尚未转变。“学而优则士”“学而优则商”在广大农村根深蒂固,一些懂经营、善管理、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纷纷外出务工,不愿留在农村从业或生活。二是培训学校招生就业难。由于受到观念影响,农村的一些学生不愿报考涉农学校(学院),农业职业学校(院)存在招生难,就业不稳定的情况,即使招到生,入校后转专业很多,学生毕业后在涉农部门工作的比例很低。三是农民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由于农业收益见效慢,不少农民认为在农村务农是没有本事的表现,主动学习农业知识和参加农业技能培训的意愿不强,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自身难以蜕变为新型职业农民。

2.机制障碍 :培育体系不完善, 针对性不强

一是缺少合理的培育培训规划。一些地方政府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制订年度培训计划,没有形成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导致培育对象选择随意。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首先是要精准识别培育对象, 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缺乏相关筛选机制, 在选择培育对象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大。二是培训资金未有效整合。政府部门之间协同性不够,资金的使用存在撒“胡椒面”情况。由于缺少沟通的培训机制,有些地方存在重复培训,有些重要技能没有及时培训。三是培训方式针对性不强。有的培训以理论为主,甚至出现形式主义情况,培育内容不丰富, 实效性不强。

3.制度障碍:培育机制不健全, 有效性不足

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了本土乡村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培训制度方面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培训机制不完善。在顶层设计上,培训主体资格审查制度不完善,现实中部分培训主体师资队伍缺乏,培训课程与体系陈旧,实训基地规模偏小,培训资源分散。二是培训监管制度不健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培训机构师资力量不健全,教学安排不合理,农民所学知识不全面,所学课程不系统,所学技能不实用,难以担负起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三是考评与验收制度不合理。一些地方政府每年自己下达培训任务,自己组织专家验收,自己发培训合格证书,容易导致权力寻租和搞形式主义。由于缺乏第三方独立的评估机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质量和培训绩效得不到客观反映,不利于后续培训质量的改进和提升。

4.发展障碍:环境因素不优化,潜力性不强  一是乡村人文环境有待优化。农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目前广大农户土地碎片化问题比较严重,地方政府大力推行土地集约化经营,这是发展产业的重要条件,但仍然有少数农户宁可荒废土地,也不愿意加入农村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二是地域环境影响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尤其是偏远地区山多田少,一方面土地难以成片整治用于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即使使用小型机械化耕作,也只是解放畜力,并没有解放人力,对广大新型职业农民没有吸引力。三是基础设施环境差。乡村文化生活缺少,信息化建设滞后, 网络培育资源缺乏, 无法有效满足培育需求。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探讨

(一)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 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紧迫感

1.形成培育合力。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深刻认识到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整合农业、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资源的力量, 形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合力。一是综合利用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各类公益性培训资源, 发挥培育主体的作用。二是发展社会化培育机构, 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通过政府服务采购创新和市场化运作参与培育工作。三是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践基地, 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教学观摩和实习实践场所。

2.营造从业氛围。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村社宣传栏、宣传车、横幅标语进行多维度宣传,尤其要向群众宣传相关优惠政策,激发从业动力。创新宣传方式,利用线上线下进行宣传,通过微信平台推送励志人物、创业故事、乡村建设、国家政策等,激发广大青年农民献身农村的信心。 

(二)优化内容, 创新方式,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精准度

1.精准遴选培育对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准确选择培育对象, 进行精准培育,深入开展摸底调查,根据现代农业发展,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实施重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需要, 甄别和遴选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科学知识, 具有较大培养潜力的农民实施培育。

2.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一是科普知识,如基础教育涉及的文化知识、一般性科技知识及应用技术常识等。二是专业技能,即根据生产、加工、经销和服务等不同产业链环节的具体需要,开展实用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三是经营管理知识,包括市场经营、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和服务业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3.创新培育模式。一是大力开展校地合作,建立区域性的农民工培训学院,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二是采用市场竞争机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农民工职业培训机构,邀请第三方独立的评估机构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优胜劣汰。三是政府搭建远程网络教育平台,实现远程线上教育,完善信息化手段。探索开展“互联网+培训”模式, 大力开展网络培训, 为农民提供灵活方便、智能高效的培训模式。

(三)规范认定,科学管理, 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管理规范性

1.完善资格认证机制。规范职业农民资格认证的条件、标准、程序、机构和后续管理, 分产业制定认证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分层登记注册制度和等级考核评定制度,分层进行注册登记和考核评定。

2.健全动态管理体系。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情况、教育培训以及扶持政策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档案和数据库进行及时更新和动态完善。建立健全农业从业资格准入制度, 逐步将持有职业农民资格证书作为从事农业职业的基本条件和获得相关政策支持的主要依据。

(四)完善制度,构建体系,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平台现代化

1.完善基础设施,完善激励制度。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资金支持, 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使职业农民能够享受与城镇居民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完善激励制度,应规范农业农村干部培养、选拔、使用机制,大胆选拔“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科级带头人和优秀管理者,使他们看到希望,坚定扎根农村的信心。

2.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培育应以市场为导向。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特点是要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相整合,实现农、工、商一体化,要将职业农民培育成为会经营、善管理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市场经济主体。二是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为职业农民培育和施展搭建平台, 使他们在参与中提高、在企业中培育、在产业链中成长、在市场体系中成熟。

5f85427e0e942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