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药术治疗化脓性眼内炎患者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3
/ 2

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药术治疗化脓性眼内炎患者的护理

胡代智 韩坤萍( 通讯作者)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目的:总结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药术治疗化脓性眼内炎患者的护理方法。应用在化脓性眼内炎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01月~2019年01月收治的40例化脓性眼内炎患者,根据其治疗结果他,探讨总结护理方法。结果:40例患者眼部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治疗后视力提升病例数显著多于治疗前,所有患者康复出院,均未发生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化脓性眼内炎是一种严重损害患者眼部功能的高危急症,开展护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此提高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玻璃体切除;化脓性眼内炎;护理方法

化脓性眼内炎是由于细菌侵入患者玻璃体中,病菌自由增殖,诱发炎症。该病具有发病危急、发展迅速等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眼部组织功能及其视力,若患者未及时(可指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控制干预,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炎症向眼外累及筋膜、巩膜,严重下可并发颅内感染等症状,其别名称之为全眼球炎[1-2]。因此患者一旦确诊,给予系统化治疗前,护理人员必须及时辅助医生开展实验室各项检测工作。其护理工作是促进疗效提升的有效保障,其护理重点应为患者病情密切监测、各症状护理等,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以促进患者康复。鉴于此,总结2017年01月~2019年01月收治的40例化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7年01月~2019年01月收治的40例化脓性眼内炎患者。男26例,女14例,年龄11~72(41.5±30.5)岁,均确诊为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

2.结果

治疗后,40例患者眼部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治疗后视力提升病例数显著多于治疗前,所有患者康复出院,均未发生颅内感染等并发症。见表1:

1 40例患者术前术后视力矫正情况[n,(%)]

标准

光感

手动

指数

0.02~0.04

0.05~0.1

0.1~0.3

0.3~0.5

合计

术前

5

9

11

5

5

3

2

40

术后

1

3

4

2

19

6

5

40

3.方法

3.1 床旁隔离

向患者科普床旁隔离的必要性,不可与手术患者同住一房,眼药水、生活起居用品需单独存放与使用,不可使用未清洗并消毒的手或手巾擦揉眼睛,患者使用过的棉签、卫生棉或其他敷料必须使用胶袋封好再按照感染性垃圾处置;护理人员每次用药前后必须当患者面洗手消毒(一方面可起到带头作用,提高患者依从性);若患者具有前房积脓,应最后开展滴眼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化制度,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3.2 用药护理

严遵医嘱按时、准确给药,用药后检测相关指标水平以调整用药时间与量,保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及最佳作用时间;本组有4例患者外加注射糖皮质激素,于饭后给药,遵医嘱增减药或停药,于下方结膜囊内滴入眼药,严禁直接滴于角膜之上;抗真菌眼药水,例如头孢他啶、万古霉素等需遵医嘱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配置,需保证临时、精确配备与按时使用。(头孢他啶与万古霉素配置后有效使用时间分别为24h、72h),两种3药物分别间隔30min滴眼一次。两种眼药水同时使用时,需间隔5min,且先滴注刺激性小再滴注刺激性大的药物,最后涂抹药膏。

3.3病情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发热者间隔2h检测一次体温,若体温骤然升高,需以存在感染扩散的可能性立即报备医师采取相关措施;

预防颅内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者神志、 瞳孔变化、视力变化及肢体肌张力变化,若出现高热神萎或眩晕、昏迷、脑膜刺激等症状,需及时立即报备医师检测眶内压水平。若产生头痛、作呕、角膜水肿等眼压升高的临床表现,需立即采取降压措施,全身或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

3.3 眼睑肿胀护处理

患眼由于炎性渗出可引发不同程度的肿胀,因此首先嘱咐并监督患者不可长时间处于俯卧位,否则眼眶受压可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加剧眼部疼痛感,其次可使用热毛巾(或经消毒的蒸汽热眼罩)敷于眼部,促进眼周血液循环,缓解炎症;

3.4 生活指导

教会患者日常洗脸、洗头发时控制流水、泡沫等不进入患眼的体位及方法,防止感染;饮食尽量以清淡为主,尽可能不摄入辛辣、过于油腻、刺激性强等食物,多食用新鲜果蔬,如香蕉,可促进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而影响眼压升高。

3.5 出院指导

嘱咐患者回院复查时间,遵医嘱用药(后期电话随访,嘱咐患者保持联系通畅),时刻注意手卫生与眼部卫生,若患眼或健眼出现视力下降(排除外因情况天)、眼红、疼痛、肿胀等症状,需立即回院诊治;提供饮食方案;术后最少休息15d~1个月(视随访结果而定),嘱咐患者不可进行重体力活动及头部剧烈晃动,避免视网膜脱落;外出时需佩戴防风护目镜(参考专业骑行眼镜)。

4.结论

化脓性眼内炎多发于外伤所致,如眼球穿通伤,发病危急、进展凶险,具有迁徙扩散风险性[3]。治疗效果不稳定,视力预后普遍较差,多发生眼球萎缩,甚至可导致眼内容完全清除或眼球摘除的结局,情况严重下可累及海绵窦而危及生命安全,患者承受剧烈性的生理性疼痛。因此,若患者由于眼部创伤就医诊治,一旦怀疑其患有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需立即对其开展实验室检查。相关研究表明,及早检查可有效提高病原学检查阳性率[4],有利于开展针对性且高效、安全的全身和(或)局部抗感染治疗,避免并发颅内感染。

护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若患者行眼内容物清除或眼球摘除术,需及时且耐心、通俗易懂为其科普治疗依据、方法、目标等,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消除患者疑虑,提高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治疗及康复护理。

通讯作者:韩坤萍,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邮箱:1910147828@qq.com。

参考文献

[1]王红,魏文斌,沈琳.从整合医学的角度认识内源性眼内炎[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2015,5(01):1-4.

[2]尚彦霞.外伤性眼内炎的病原学诊断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02):298-299.

[3]高雪霞,王瑞峰.化脓性眼内炎28例治疗体会[J].医药论坛杂志,2012,33(07):74-75.

[4]成拾明,张勇,李欣,齐佳,袁均,何国磊.感染性葡萄膜炎的诊治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8,26(02):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