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者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7
/ 1

血液透析者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王从杰

洪 雅县中医医院,四川省眉山市 620010

血液透析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透析,对于尿毒症来说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近年来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尿毒症进行治疗时出现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明显减少,但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依旧较高,这也是导致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近年来的临床调查中发现,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在接受透析治疗时,大约有38%的患者是死于心血管并发症的。所以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来说,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心血管疾病防治,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提升来说也有积极意义。根据相关的临床治疗指南来看,透析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类型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瓣膜性心肌病以及心律失常等疾病,这些疾病不仅可以互相重叠也可以互相演变,而在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含动脉粥样硬化、瓣膜钙化以及心肌病变等。

那么心血管疾病应该怎样防治呢?

  1. 血糖控制

糖尿病是血液透析患者一个高危因素而控制血糖,不仅仅是为了预防患者出现肾血管并发症,更重要的是尽可能防止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很多临床研究人员发现,血液透析患者在用餐后两小时出现血糖升高,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并且也有部分临床研究发现,对患者的血糖值进行控制,能够有助于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对于透析患者来说,对血糖进行有效控制使其越接近理想水平,则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越低。但对于透析患者理想的血糖控制水平,目前还没有相关的临床研究设置一个统一的标准,通常情况下来说,餐前血糖控制在5.0~7.2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比较合理。但这也只是一种经验性的证据,来制定一个关于透析患者合理的血糖控制水平。透析患者由于其贫血、红细胞寿命的缩短,糖化血红蛋白则有可能低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所以糖化白蛋白提供的指标可能更为准确。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在进行透析患者的测量时存在一定的误差,尤其是很多透析患者在治疗期间会出现贫血的状况,这样会进一步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测量准确性,所以患者需要在透析治疗期间自主对血糖进行测定,这样能够获得最为准确的血糖指标。

当患者接受透析治疗后,患者原本应用的胰岛素以及降糖药物可以酌情予以改变,二甲双胍在透析患者中可能由于其清除量下降,会增加患者的乳酸酸中毒风险,所以应当禁止用药。磺脲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持续性的低血糖,所以也应当慎重应用。瑞格列奈在应用时只有8%是通过肾脏排泄的,也不容易引发患者出现低血糖,所以可以继续应用。

  1. 血压控制

高血压也是导致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近年来临床研究中发现,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高血压的可能性高达86%,而其中30%的患者通过治疗和血压控制,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但也有58%左右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其血压控制效果并不理想,除此之外,12%的患者不接受降压治疗则会引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正相关,通常情况下来说,需要将患者的高血压指标控制在130~140/89~90mmHg。

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时对其血压进行控制的主要方案是对患者的肝体重进行控制,如果患者在透析期间体重增加4%以上,则会大大影响患者的透析效果,并提升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所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尽可能选择低盐饮食并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同时尽可能在应用降压药时选择长效降压药,例如科索亚、蒙诺、倍他乐克等,需要降低短效降压药的应用,例如血痛定等。除此之外,由于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血压值波动较大,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有效的自我血压测量,做好24小时的动态血压检测,并及时与医务人员进行沟通,这也是避免患者出现心血管病症的主要手段。

  1.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导致透析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啊,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很多患者的高血脂症都受到了忽视,高血脂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很容易导致患者血液透析时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硬化以及血管通路阻塞的情况,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当着重于患者的高脂血症治疗,这样能够有助于降低透析患者的总体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在近年来的一些临床研究中发现,采用他汀类降脂药物能够有助于对血液透析患者的高脂血症进行控制,能够降低患者31%左右的总体死亡率和23%左右的心血管死亡率。

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对患者的高血压、高血糖以及高职血症进行控制,能够有助于降低血液稠稀患者出现。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心电图、心脏彩超并做好24小时的动态血压、血糖检查,在治疗期间还需要定期检查透析前后的电解质,定期检查自身的体重变化状况,并根据治疗需求及时选择合理的方式对体重进行调整。患者还需要做好有效的自我管理,了解自己是否在生活中有没有其他症状,如果发现了不适症状,应当及时进入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