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智能化升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2
/ 2

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智能化升级研究

刘长城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 长春 130062

摘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当前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客户对产品的可靠性、先进性、功能性、环境适应性等要求越来越严格,而企业智能化改造是保障产品品质的有力支撑。这需要轨道交通行业企业要强化顶层规划和设计,由传统的制造业向现代化的智造型制造企业转型。

关键词: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智能化升级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形成贸易技术壁垒。企业需要充分掌握国际贸易的规则,才能提高自身效益。为保证产品质量得到有效地衡量,就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完善的标准能够加大技术之间的融合力度,促进技术成果转化,还可以提高管理水平,避免出现技术壁垒等问题。

1概述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我国成功加入WTO,随着入世后技术法规、标准和产品认证制度不断规范,市场逐步对外开放,所有领域的国外产品涌入我国,国内产品也更多地走向世界,呈现国际国内市场逐步融合,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手段日益隐蔽化、技术化的趋势。发达国家凭借其自身技术、经济优势,在不违背WTO规则的前提下,以苛刻的技术法规、标准和产品认证制度等措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产生巨大限制作用,形成贸易技术壁垒,并以其名义上的合理性、提法上的巧妙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和手段上的隐蔽性,成为发展中国家难以逾越的障碍。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的核心内容是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技术法规、技术标准是装备开展设计加工制造的基础,是制造商与用户之间交易的重要依据,是开展合格评定的依据。企业只有掌握国际贸易方面的游戏规则,才能有效保护自身利益。产业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标准作为支撑,以提供技术方向性的导向,为重大项目提供总体指导,传播新技术和新产品,规范市场技术秩序。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的准绳、信息交换的桥梁、实现协调的纽带,也是制度实施的量规。标准在确定技术体制、促进技术融合、稳定技术成果、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防止技术壁垒、促进技术共享等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企业标准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依据和基础,市场和顾客的期望与要求由技术标准(或规范)来体现,各类技术标准都是以为实现、满足市场和顾客的要求为目的。企业标准化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产品质量通过标准加以规定,标准水平决定产品质量。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标准水平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企业标准化可以引导企业开拓市场,企业可以运用标准化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国际标准是世界贸易组织认可的国际通行标准,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组织产品生产,可以增加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我国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已有大量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以较高的性价比出口到东南亚、中亚、东欧、南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品牌的影响力迅速扩大。我国铁路以市场换技术,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次引进,中国铁路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吸引了庞巴迪、阿尔斯通、西门子、GE、日本铁路联合体等世界著名轨道交通装备大型企业集团,已成为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市场竞争的缩影,对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的科技主导地位、产品生产布局将产生巨大冲击,与具有雄厚资本和技术优势的国际同行业大公司相比,在技术、资源、人才等方面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自主创新提高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更加迫切。如何提高自主创新技术的先进性,在搜集、研究国际和企业的先进标准基础上再创新,是一条提高自主创新技术先进水平的捷径。如何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和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构建完善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将体现一个企业的综合技术水平,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智能化升级研究

2.1生产过程智能化应用

通过智能化升级,完成生产系统的集成,围绕人员、设备、料件、技术、环境、质量、生产、成本、安全等管理要素,打造上下贯通、一体化的工位管理链,形成支撑生产线运行的高效化工位管理体系,实现现场管理表单化、运行目视化、问题透明化、数据即时化,形成标准化的工位管理输人输出要求,提高工位管理效率,最终实现生产由“救火式管理”向“预防性管理”转变。生产过程智能化应用可实现以下管理目标:一是生产制造过程的透明化及信息共享,实现生产计划、物料主数据、人力资源、工厂维护、制造BOM、工艺路线、设备能力等信息的交互,完成生产工序执行层作业计划的准确排产与可视化管理;二是实现对企业级、部门级、车间级三级计划体系的实时监控、联动及过程控制;三是利用各种数据采集设备和手段,实现生产过程关键数据实时采集和统计分析;四是生产过程质量问题快速反馈、追踪、闭环处理以及在线统计分析;五是实现生产现场图文档电子看板,支持现场人员快速查询产品零组件设计图纸、工艺过程以及质量检测要求等文件;六是对生产过程关键设备状态、运行时间进行数据采集和监控,遵循TPM管理模式,对设备点检、保养、维修、备件更换等进行全面管理,支撑统计分析设备平均负荷状况、生产能力,提高关键设备的综合利用率(OEE);七是模拟供应链管理,实现拉动式生产和看板管理,实现工序级物流管控;八是实现对生产过程中的错误工艺、遗漏动作进行监控和报警,并能根据采集的过程数据进行生产绩效分析;九是通过完善风水电气等能源计量设施,实现能耗数据的自动采集,提高生产成本核算的精细化程度。

2.2完善评价机制,整合资源渠道

企业要加强标准化工作建设,就要制定完善的评价机制,积极应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使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更加与时俱进。企业要积极整合已经建立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建立专门的信息搜集渠道,确保资源得到系统的整理与共享。要加大合作力度,使相关服务单位为企业提供先进的标准搜集渠道,使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

2.3不断积累工程总包经验,实现产业资源整合

工程总包多元业务走出去,联合国内外企业,尝试国外工程总包业务。业务范围可以是轨道交通总包,也可以是工厂建设总包。而非轨道业务的走出去对于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收入大有可为,特别是主机企业的相关多元化产品和配套企业的非轨道产品。借“一带一路”和高铁走出去的契机,与其他相关企业加强战略合作,重塑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打造全新的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全方位向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升级的目标。加强对区域内国家的发展需求的研究,通过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在逐步实现全行业、全方位、全系统合作走出去的同时,推动中国标准与其他国际标准的对接和融合,实现中国标准的国际化推广,从而带动产业资源的整合、升级,提升资本运作能力。

结语

智能制造是轨道交通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智能化升级的顶层规划、应用实施、数据的采集监控、分析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以下基本结论:企业经营管理和基础数据的高度优化、高度标准化是企业实现智能化升级的基础;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采集、分析、再应用是企业实现智能化升级必由之路;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体系是轨道交通行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方振宇,田亚鹏,郭锦霞.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技术状态管理的应用[J].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2018(04):47-48,52.

[2]任天华,向建霞,唐微.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型企业知识工程的实施及应用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7,24(0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