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压力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空间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5
/ 2

医务人员压力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空间探讨

罗静

长沙市口腔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行业的工作人员承受的工作压力也与日俱增。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由于工作本身的高负荷、高风险等特点,其身心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特别是在防疫期间,医务人员承受着来自环境、工作、个人等多方面的压力。本文通过研究了解医务人员的压力现状,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的空间,旨在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医务人员;压力现状;社会工作介入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行各业人员的工作压力随之也越来越大。工作压力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严重者会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发展,阻碍人们前进[1]。随着疫情的暴发,人们在这样紧张的高压环境中更会加重心理负担,尤其是医务人员,他们不仅受到工作方面的压力还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一旦没有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排解,这些负性反应有可能给个人、家庭甚至社会造成系列负面影响。

  1. 医务人员压力现状研究

(一)研究方法

对医务人员发放压力源调查表,发放调查问卷326份,回收有效问卷326分,回收率为100%。对回收后的调查问卷进行汇总并分析,最后对其压力原因实施社会工作介入,为促进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供解决方法。

(二)工作压力现状分析

1、职业本身压力。由于医疗行业本身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医务人员倍感压力。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常面临各种不可预测的高风险,再加上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疾病本身存在多样性、复杂性、不可预测性,因此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误诊、漏诊等形象,从而给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1]。特别是疫情期间,还存在高传染风险。由此可知在整个医疗事业中,均会给医务人员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2、高负荷、突发的危机事件带来的压力。由于受疫情的影响,导致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被无形的延长,不仅没有固定的双休日,而且还常常加班、值班,甚至日夜颠倒[2]。再加上一些患者在治疗中会出现急、危、重等状态,在诊疗中更是废寝忘食,以至于身体常处于疲惫和高度紧张的状态,长时间的工作,极易导致医务人员产生职业倦怠,导致服务质量严重下降。

3、医患关系带来的压力。由于患者及家属医疗知识的缺乏,以及对治疗行为期望过高,会常出现一些不能相互理解的情况。加上现在患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缺乏安全感,怕一不小心就被投诉或告上法庭。

  1. 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社会工作的介入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平安医院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需要。2020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与健康促进法》明确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这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利于病患得到帮助,作为引导者、中间人,不仅能为患者及家属直接提供服务外,还能帮助医院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医患纠纷的有效解决。社会工作的介入还能完善医院内医疗服务体系,促使各界人士积极且自愿的加入到志愿者服务中,为病患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共处。另外,社会工作的介入还为医疗服务提供一种社会化护理模式,将传统家庭个体护理转变为一种社会医疗服务模式,有利于医疗护理模式向多样化、多元化发展,以此提高医务人员护理服务质量,解决实际问题。

  1. 社会工作介入的具体方式

(一)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并完善医务人员心理干预指导和相关规范。将一线医务人员作为心理干预的重点人群,针对他们出现的压力及心理问题提出干预的具体措施,同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医院的管理,规范医疗事业的运行,对其可能出现或隐匿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合理有效的处理医患之间的关系,保障医务人员的正当权益,减少和避免在诊疗过程中出现的医疗事件[3]

(二)搭建社会服务平台,加强人们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利用专业化网络心理服务平台,为医务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在全社会大力普及基础医疗健康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借助新媒体多进行针对医务人员的正面宣传,促进医患沟通。

(三)医院优化内部管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医院根据工作实际及时调整相关管理制度,比如可实行弹性排班制,适当减轻工作强度,根据工作的特质,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完善工作上的激励制度。同时医院还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为其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和心理素质训练等活动,提高心理问题和相关疾病的鉴别能力,并能及早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进行诊治[4]。其次,还需要给予医务人员相应的学习条件和机会,以此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熟练水平,减少或避免应工作水平不足的原因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和压力。

(四)个人加强学习,提升技能。帮助医务人员学会控制自身情绪,正确认识自身的压力来源,在面对可知、可控的压力时,选择相应的应对策略。同时,帮助其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以此在诊疗过程中能够与患者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增强双方的信任与理解,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1. 总结

综上所述,对医务人员的工作多给予一些理解和支持,加强社会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舒缓医务人员的压力,提高工作的积极性,还能有利于帮助患者得到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焱琳, 邓亚军. 医务人员的心理与职业压力分析及应对措施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 2018, 028(014):282-283.

  2. 叶惠兴, 唐赛利, 方巧婵.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海南医学, 2018, 29(15):133-135.

  3. 田晋, 张莎. 某医院330名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重庆医学, 2018, 47(28):3684-3687.

  4. 高晓喆. 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的医务社会工作——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为例[J]. 中国卫生产业, 2018, 015(005):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