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下农村贫困学生的“心理扶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1
/ 2

精准扶贫下农村贫困学生的“心理扶贫”

王夫成 杜中梅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邳庄镇燕井小学 277419

[摘要] 做好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根本。引导贫困学生摆脱贫困的阴影健康成长。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精准扶贫,要讲究“建档立卡、精准帮扶”。思考适应农村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为根本目标,促进贫困学生心理的全面与健康发展。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扶贫;策略

一、贫困学生“心理扶贫”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已经成为学校开展学生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作为实施学生教育的主阵地,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公平教育机对于整个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需要积极完成精准资助,确保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能够完成学业,这是对学校办学的基础要求。

扶贫从孩子抓起,贫困学生不只是生活上的贫困,更多的是心理“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扶贫层面,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因此做好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根本。而在现实情况下,农村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承受着家庭经济困境的压力,在性格、情绪、行为、人际关系、学习适应等方面,都表现出比城市和同龄学生更多的心理问题,往往会出现焦虑、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不适情况,往往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几乎为空白,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使贫困学生在面对家庭经济压力、内心自我冲突与自卑现象等问题时,缺乏正确的疏导,导致他们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易丧失走出贫困现状的信心与改变贫困现状的潜能,严重时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社会增加一系列不稳定因素[1]。探究农村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导贫困孩子摆脱贫困的阴影健康成长,已成为当下农村学校贫困学生精准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

农村贫困学生由于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期,而父母在此阶段并不能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缺乏,加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很容易造成他们在对事物认识、价值观上产生偏离,个性及心理发展出现异常,严重时有可能逐渐走向极端。

1. 性格和心理方面,自我封闭、不善交际,自卑压抑,行为偏激。

部分贫困学生往往性格比较内向,表现的不合群,不能和其他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在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往往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甚至产生了离群索居的心理状态。由于长期受经济贫困的困扰,使得他们自信心严重不足,无法正视困难和挫折,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感受,自我封闭,出现严重的交往障碍。由于长期的自我封闭,农村贫困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带有偏见,不能正确的看待、分析人和事。长期积累,便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倾向。严重的会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

2.学习方面,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自信心较低。

孩子的天性是生动活泼的,由于贫困学生父母经常在外打工,贫困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中国农村老人的“养而非教”监护模式,老人的教育能力与正确教育方法的缺失,在照顾孩子过程中,要么过分溺爱娇纵,要么粗暴放任自流,很少在情感上关心孩子。其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尤其是当遇到学习困难无人辅导时,贫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导致学习自信心普遍较低,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三、贫困学生“心理扶贫”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扶贫,也要讲究“建档立卡、精准帮扶”。建立贫困学生“成长档案”,实行动态跟踪、分类管理、信息沟通,及时掌握和调控其进步与不足,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效的做好帮扶工作[2]。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常识的教育及心理辅导。成立专门负责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小组,制定详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学科教学当中,有条件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增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2. 不仅在物质上要帮助贫困生,更要从精神上帮助他们。

对贫困学生不仅不能歧视他们,更要从心底里默默奉献出真诚的爱心,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以疏导方式为主,切勿教条式的说教、一味的批评,因为贫困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一旦教育方法不对很容易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并且委以重任,让他们知道没有他们集体活动是搞不好的,从而树立贫困学生的自信心。让贫困学生感受到班集体、学校甚至社会的温暖。

3. 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孩子成长与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而作为孩子的首任教师,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良好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完善和谐的家庭氛围、平等的家庭成员关系等都是子女们在成长过程中极为需要的。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必须时刻关注着孩子的成长。适当的交流、对待子女的和善态度也是十分必要的。农村贫困学生在这方面的缺憾很大。一方面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家长为生计而忙碌,这些心理需要不可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贫困生子女的许多家长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局限于物质需求的满足,忽略了精神等心理需要的满足。所以我们要对贫困生家长宣传良好家庭心理氛围的重要性,建立和睦家庭关系的必要性[3]。建立“贫困学生”家长联系热线,通过微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贫困学生”的家长主动沟通,并创设条件让彼此进行亲子交流,及时了解掌握相互的情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农村学校中开展的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扶贫”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思考适应农村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同时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为根本目标,促进贫困学生心理的全面与健康发展。为贫困学生营造创建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用爱心浇铸孩子成长的道路,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享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参考文献】:

[1]张馨匀. 丹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心理扶助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1. 孙国敬. 四维框架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建设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9.

  2. 陈升,张雯雯,何增华.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以全国重点扶贫地区为例[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9,21(03):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