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课程开发,推动课程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1
/ 2

“三有”课程开发,推动课程建设

蒋巧玲

镇海区澥浦镇中心幼儿园 ,浙江省宁波市 , 315200

【摘要】课程的开发着力于教师对儿童核心经验的把握,明确垃圾分类课程的教育意识,着眼于对幼儿的现有的知识储备的和现有的经验的了解,适时地给予孩子们课程的有效经历,推动对垃圾分类的理解。通过“链接核心经验”、“满足必备的经历”、“运用多种资源”,明确教育的目标建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课程方案,推动课程的建立和开发,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程开发 垃圾分类 素质发展

垃圾分类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中,也是孩子们身边的一个热门的话题。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是建构课程的实施,推动课程发展,确保课程有效性的基础。幼儿园、家庭与社区合作,共同担负起垃圾分类的重任。有效利用多种资源,明确教育的目标建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课程方案,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链接核心经验,挖掘垃圾分类的课程价值

“核心”意味着“精炼”与“聚焦”。“核心经验”的提出有利于效师明确教育的目标意识,促使我们将日常的“操作思路” 与“教育理念”和“活动目标”建立链接。挖掘垃圾分类课程在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领域的发展核心,明确垃圾分类课程的家长。

1.垃圾分类课程的开展有助于推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指南》中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可以有效通过垃圾分类这一任务,促进幼儿与家庭成员、社区工作人员、同伴等产生交往的条件。提高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和能力,并结合情境,感受垃圾分类工作的不容易,学会理解他人。知道要遵守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帮助幼儿从小适应群体的生活,习得较好地行为习惯。

2.垃圾分类课程的开展有助于推动幼儿科学性的发展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在垃圾分类课程的开展中,大班的幼儿对自己不理解的垃圾分类的知识,如:纸是可回收垃圾,那为什么餐巾纸是不可回收垃圾呢?了解垃圾的不同种类,用通过数字、图画等做简单的分类表,在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提高幼儿探究的兴趣以及探究能力,了解垃圾分类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垃圾分类的重要,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3.垃圾分类课程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创造力等发展

《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在垃圾分类的活动中通过变废为宝的活动,提供不同艺术表现的形式和作品,愿意分享和交流自己喜欢的垃圾分类的作品,并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表现手法创造独特的作品。将垃圾变废为宝

(二)满足必备经历,了解垃圾分类的课程意义

大班的幼儿对垃圾分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垃圾分类开展的意义以及垃圾分类背后的作用都缺乏系统的了解以及认识。幼儿对垃圾分类已有经验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开展和实施的质量,为此,面对幼儿对垃圾分类经验的片面性、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性,通过提供幼儿必备的活动经验,支持孩子的后续学习,为推进课程的发展奠定基础。

垃圾分类对幼儿来说既近又远,孩子们不知道垃圾对人类生活危害。为此在活动中,通过有电池的种子和没有电池种子的对比试验,让孩子们观察同样的一盆泥土,在放了电池和没放电池之间,植物生长的变化。根据实验来引导幼儿了解有害垃圾如不正确的投放,会对植物、环境等的影响,知道垃圾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垃圾分类的必要性,推动幼儿学习的内部动力。通过做垃圾分类的志愿者,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让幼儿获得有关垃圾分类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形成有关垃圾分类的问题集,为设计符合大班幼儿身心特点的垃圾分类教学活动提供资料的支持。

(三)运用多种资源,拓展垃圾分类的课程实践

幼儿园、家庭与社区合作,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重任,也肩负着垃圾分类的重要任务,是当代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的要求。垃圾分类需要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共同努力和推进,充分发挥家庭、社区教育资源优势,建立新型的教育体系,有效落实垃圾分类课程开展。

1.发挥家的教育作用,提高幼儿垃圾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指南》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为此作为家长要注重自己的言行的榜样作用。例如:配合社区做好家庭垃圾分类的工作,配合幼儿园进行垃圾分类的学习活动等。让幼儿将学校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家庭生活中来,从小培养幼儿遵守社会行为规则的意识,通过家庭的垃圾分类任务,巩固对垃圾分类知识掌握,让家庭成为幼儿教育的温床,从小培养良好的垃圾分类的意识,适应社会生活。

2.扩展社区的活动资源,提高垃圾分类活动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垃圾分类这一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区、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对于社区来说,垃圾分类的工作既复杂而又困难。为了督促每户家庭进行垃圾分类,幼儿园、社区、家庭共同合作,让幼儿、家庭、幼儿园共同参与起来,通过集赞、分享换取在幼儿园的积分或赢得一定奖励的方法,减轻社区的工作压力,激发幼儿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和实践性。通过社区的展示,扩大幼儿的垃圾变废为宝的活动的影响力,提高幼儿的自主性和满足。

课程的开发能有效地推动课程的建设,我们在“垃圾分类”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明确课程的目标,运用多种资源不断地提高幼儿的各领域的发展。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的习惯,形成正确分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思考[]].山东教育,2001,26.

[2]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4.

[3张新启.三个三读懂一体化课程模式[]].中国教育,2016,9

【作者简介】蒋巧玲, 1993年5月,女,汉族,浙江省宁波市

本科学历,二级教师,从事幼教教学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