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韵、精神空间——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美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4
/ 2

文化遗韵、精神空间——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美学

姜维

西南科技大学

摘要: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水平也相对提高。但是近现代我国的建筑大多偏西方化,很少有人去发掘和延续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美学,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美感觉正在渐渐被西方建的技术美所超越。但其实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美学要比西方国家更早更丰富。与西方建筑相比,除了呈现出群落美外,技术美也是中国传统的典型美学现象。现在新建的建筑基本上用的建筑材料都属于现代高新技术产品。如:钢筋、混凝土等等。但是也有一些传统的技术材料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延用至今,如:木材、石头等。其中在木材的运用上,相比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木制建筑的技术美更是别具一格。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遗韵,技术美学

  1. 中国建筑技术背景

1.1 自然因素

我国地大物博,气候适宜,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树木繁多,而且长的又高又壮。因此演变成了巢居,以至发展到后来的烧火、烹饪、照明等等都与树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而慢慢的让人们与树木之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情愫。人们开始慢慢的去发掘木头的更多使用功能。[1]树木易砍伐,易搭建。而在当时工具较为落后的情况下,木材成为了人们建造房屋的首选材料。

1.2 人文因素

中国遗留下来的完整的古建筑很少,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标志性建筑,因此现在很多人会错误的认为中国的建造技术比不上西方国家。实则不然,这其实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2]西方建筑多采用石材,追求的是宏伟大气、流芳百世,而我国古代匠人所追求的却是方便快捷,木头灵巧轻盈、 重量适中。一般生长了一二十年的树木,两三个壮年并可轻易搬动搭建,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可以建造出大量的房屋。但这并不代表我国的采石技术比西方国家差,那万里长城和颐和园就是最好的见证。[3]

其次,通过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归纳和创新,在木材的运用上独出新意,技术也比较超前。巨匠们通过吸收历史经验和积极探究,发现木头的通风性能、保温性能和隔热性能较好,而且易雕刻,可做成许多优美的建筑构件,充分体现出了木头的工艺美。还因此撰写了很多出名并且流传国内外的建筑巨作,比如经典著作《木经》、《鲁班书》等[4]

  1. 技术美学赏析

2.1整体美

由于受木头高度和承受力的限制,中国古建筑大多都不会太高;而西方建筑讲究的却是高大宏伟、威武壮观。[5]我国大多数建筑讲究的是依山伴水而建,木头轻盈搭配着泥土的厚重建造创造出稳固性能强、美观,而且具有抵挡大型动物入侵,以及保温、隔热等功能的房屋,远远看去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再搭配着袅袅炊烟和儿童的嬉戏声,从而给人一种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其乐融融的乡村田园气息[6]

2.2结构美

木质结构既有刚硬美,也有阴柔美。二者相辅相成,刚柔并济,即联系又分割。刚硬美的一面体现在它整体的中规中矩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每一根柱子、每一个建筑构件都仿佛是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棱角分明,雕刻清晰。它们相互独立却又相互呼应、相互衬托,每一个雕痕都像画家笔下的宏伟巨制中那缺一不可的一笔。同时,它又有其因柔美的一面,那些建筑构件流畅的弧线,好似一湾清泉,从墙头缓缓流过,那么的细腻温柔。衔接了墙体和屋顶,柔化了建筑整体的坚硬。而西方的建筑风格比较多样,有的建筑风格偏向于刚性美,讲求建筑构件整齐分明、巍峨雄壮;有的建筑风格又尽量摒弃建筑棱角,而采用相对柔和的圆角代替。[8]因此,不同的建筑风格所体现出的技术美也不同[7]

或许大多数人说到坚固首先想到的就是石头,而很少有人会想到木头。的确,如果从时间的角度出发,木头与石头相比更加经受不住岁月的侵蚀。石头如果保存条件好的话,可以流传百世。与石头的年限相比,木头就犹如昙花一现。但是就这短暂的绽放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9]木头在建筑中的运用就和武术太极一样,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斗拱、雀替等。它对建筑不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它还从做工、色彩等方面体现出了传统建筑的工艺美和技术美。

3.文化内涵探究

3.1 人文背景

中国古人为什么喜欢用木材来做建筑?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意见。第一,缺石头。许多人认为古人之所以喜欢使用木材是因为当时石材比较缺乏,开采不易,而且质量不好,不易堆砌。[10]所以古代匠人们多喜木材,而不用石材。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中国建筑学家刘致平在《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一书中,就谈到中原地区多石材,但质量上不适合用来做建材。这种说法可能不太符合历史真相。毕竟世界上最大的土石结构建筑——长城,就是中国人民为了抵御外敌入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铸造而成的。

  1. 缺技术。在课本里边我们就看到了很多历史遗留建筑,比如赵州桥它始建于7世纪的隋朝,而这座桥的构造技术直到19世纪欧洲才出现。就连见识过许多西方古建筑的梁思成,看到这座桥时,也说它是“无价之奇迹宝也”。更别说还有无数的石造佛塔,雕刻精美的石制台阶、华表台柱、赑屃石碑、汉白玉石桥乃至帝王陵墓等,无一不在向世界证明中国建筑技术超前性、严谨性和艺术性。第三,缺钱。也有人认为古代中国之所以不用石材而用木材是因为缺钱,但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写到:“蜀山兀,阿房出”。意思就是为了运输大量建材,而把山峰铲平。[11]这一浩大工程,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的话,是无法完成的。

3.2 内涵探究

木头不仅易雕刻,而且它对人的身体健康还有着很大的帮助。木材给人视觉上的和谐感,是因为木材可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减轻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同时木材又能反射红外线,这一点也是木材使人产生温馨感。可以说在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努力下,木头已经发挥出了它自身最大的价值。

中西方的建筑思维不同,西方国家要么就是高大巍峨的居住建筑,要么就是厚重敦实的军事建筑[12]。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国家,人们向往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建筑在人们心中都是单纯的用来居住和防御野兽侵袭。可能是“性相近”的缘故,木头的这种“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精神。可以说木头在人们心中不仅仅是单一的建筑材料,它更像一个彼此扶持、共克难关的挚友。

  1. 结论

木质建筑技术从古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并且深入我国许多居民和建筑师的心,承载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历史记忆。仔细深究,你会发现,我国传统建筑的技术美丝毫不弱于西方,与同期的西方技术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木头的美不是僵硬的美,每一个建筑构件都如同一个个粉雕玉琢的女子一般,是那么的文雅美丽。它们在观赏者的眼中起舞,心头奏乐。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视觉享受。如果你停下人生路途中匆忙的脚步,耐心的去观察、探究,你一定会被这些小精灵迷得流连忘返。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奥妙,给予你灵魂上美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60.

[2]. 曾繁仁.当然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 (4) :15-22.

[3]. 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 16.

[4]. 李泽厚著.华夏美学四讲,北京:三联出版社2008

[5]. 陈志勇,祝恩淳,潘景龙.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力学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2012,05: 644-654.

[6]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及其抗震发展研究.作者:张鹏程.结构工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

[7]. 刘淑婷著. 中国传统建筑:悬鱼装饰艺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8]. 张风亮.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加固及其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9]. 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修改版)[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0].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1]. 樊承谋.木结构工程[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12]. 07SJ924,木结构住宅[S] .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