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项目投资特点及发展要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2
/ 2

新基建项目投资特点及发展要素分析

黄少锦

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 浙江 丽水 32300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以一个企业、事业单位作为一个基本建设项目的建设模式,在决策、实施、风险防控等方面的理念和方法日趋完善,现阶段已取得了较多成果。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为稳经济、促发展、强功能,激发各类主体的投资积极性,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融合、创新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已成为投资建设的新热点和新方向。文章就新基建项目的特点、风险、趋势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基建;投资;项目风险

准确预测投资项目的收益、风险,需考虑的要素较复杂,无法形成统一的、可完全复制的预测模式。投资本身的风险,以及项目的不确定性,包括国际环境、市场风险、政策变化等,都需要在分析的过程中,以全面、超前的视角来完成。新基建项目的范围,包括并不限于在顶层设计、政策环境、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以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数字+”、“智能+”等手段为支撑或动态趋势的项目。

1 新基建项目的核心立足点

新基建相对于传统项目的存在,主要在于项目本身具备较高的社会民生提升价值或先进的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项目的核心价值和定位对项目起到决定性作用,从本质上看,是将信息化、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与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融为一体,在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人民群众新型生活方式,加快科技创新,强化智能制造等方面可以实现较大贡献。

2 主要风险要素

2.1 内核的根源性风险。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根源性,取决于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各地方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要素转化与产出、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等三个方面必须寻得平衡点。城市规划主导新型城镇化发展,缩小空间局里、零距离换乘成为新的发展目标,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地铁、高铁、飞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需求增加;智慧网络建设不断加快,城市治理、数据共享、绿色发展成为新的城市运行模式;集约化空间发展不断加快,地下空间、高层建筑、未来社区等建设方向进一步明确。城市(镇)发展需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最大化,城市品位最适宜,有效降低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风险系数。

2.2 投资的动态性风险。核心技术科技创新的风险动态性,在于探索和创造的不确定性。企业创造高新科技的固有风险,主要在于创新技术本身的风险和与创新活动相关的配套技术风险,包括人才、技术、市场、资金、管理、环境等多个要素。从主观上看,科技创新投资行在本身存在的风险必然性、投机性、复杂性以外,增加了新型技术更加巨大的投入、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加无法预计得不可见因素。从客观看,科技创新的投资收到营商环境、市场多样化和宏观形势变化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科技更新迭代的快速发展对投资项目建设的进度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量身定位打造的投资项目,一旦科技落后或淘汰,项目前景堪忧,甚至难以转型其他项目。

2.3 市场的宏观环境风险。智能制造高投入、高回报的风险根源性,在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是产业发展新动能和新增长极,从产业细分看,“新基建”作为释放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途径,致力于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5G应用,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激发新消费需求,推广新能源应用,进一步助力产业升级。投资能够产生的效益,伴随国家政策不断调整,也根据市场竞争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高端智能化装备升级后,竞争性和不可逆性的平衡点,需要在建设、运营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

3 投资的谋划实施策略

3.1 提高重视程度,分析客观要素影响。新基建项目是传统建筑行业的拓展、提炼、升级,在投资决策时务必要进行客观风险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建设、生活节奏等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冲击,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再次成为关注焦点。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对新基建项目的资源索取、效益产出、价值实现预测等方面的影响至关重要,是绿水青山转换金山银山“定价”“估值”的重要手段。在分析项目经济收益的同时,可以综合考虑生态产品提供者赋权、消费者付费制度,尝试进行生态产品与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等交易,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益合理化和最大化。

3.2 加强风险识别,充分融入竞争环境。新基建是面向新的技术趋势、产业竞争、民生价值的潮流,风险识别的开展,必须针对项目的具体特征,在传统项目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全面的判定。重视理念创新,必须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具备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技术附加值高等特点。重视对外开放,因为其面向高技术的特点,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中通过不断竞争,完善合计竞争力,是一个开放性的投资建设过程。重视全民共享,建设高效智能、集约适用、绿色共享、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具有普惠性和全民共享的特征。

3.3 完善市场借力,强化政策杠杆作用。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是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正确解读国家层面利好政策,找准城市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定位,在遵循有关投资管理和财政管理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政、企项目均应做好向国家、地方争取专项资金的准备。要充分做好项目储备、申报、调度、监管、绩效管理等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发挥在项目策划和管理方面的优势,牵头抓总,做好政策解读和申报指导。

3.4 敏锐适应形势变化,创新差异竞争能力。项目投资过程中,不同要素能够产生的影响力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处于时代前沿的新基建项目的变数更加难以估量。当前国际环境形势复杂,市场竞争较激烈,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都是传统基建没有涉及到的领域,各类动态因素不断出现并相互影响、叠加,产生更大的影响,务必要提前对风险的阶段性发生概率,以及重点风险的解决措施,进行有效的设定。

4 发展趋势

4.1 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创新产业规划布局。“新基建”将不断完善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城市圈治理、高新科技、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既能在短期内支撑经济增长,也能在长远上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与技术创新的基础。坚持高质量绿色发展,着眼的是未来民生领域和产业发展的生态化布局,集约化生产、资源利用更高效,将极大提升科学技术含金量,从项目谋划、规划、设计、建设等每一步骤都把握精确、反应迅速,从而不断赋予更加丰富的经济、社会、生态价值。

4.2 突出数字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导向。以数据为核心、网络为通道、服务为目标的网络信息大数据体系,正在打破信息隔阂,实现互联互通,融合跨行业大数据共享,构建城市信息安全体系。机器人设备的兴起,实现了无接触消费、无接触餐馆、无接触点餐配送等新消费方式。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在疫情期间成为生产、学习的新方法。在城市管理、交通物流、医疗服务、教学模式、公共事件防控等宏观社会治理体系方面,数字化进程是突破固有发展模式,打开社管管理新局面的重要手段。

4.3 提升抗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央推行积极财政政策,为稳投资、促发展,陆续下达多批次专项债,主要倾向于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及国家重大战略等领域。对于城市或城镇化发展而言,牢牢把握重要窗口机遇期,完善民生基础设施,提高紧急或封闭状态下的城市生存能力、应急自救能力、医疗救治能力、保障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社会生存、发展、高端竞争能力,对于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备十分卓越的功效。

总结:

新基建项目的不断发展将极大提升全社会生产生活水平,云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基础设施,智慧公共数据平台、城市大脑等智治设施,生态环境、交通物流等设施,产业创新、产城融合等,健康、教育、养老等幸福民生设施的发展质量将迎来较大跃升。未来,应继续对投资项目进行内部优化,坚持与不同的产业和机构来接轨,坚持对风险的降低,努力实践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最大化,按照平衡性的措施来提高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祝军.探析建筑工程项目财务管理风险及其规避措施[J].财会学习,2020(07):57+59.

[2]曹爔元.浅谈建筑企业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1):191-192.

[3]李瑜.住建部发文工程计价方式将大变[J].砖瓦,2020(01):92.

[4]赵宁.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特点及风险控制分析[J].门窗,2016(0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