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化产科护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2
/ 2

家庭化产科护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王凤霞

山东省聊城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探究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产妇作为研究主体,将其均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建制30例。常规组实施基础护理措施,实验组实施家庭化产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前,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家庭化产科护理模式能够显著降低产妇的产后出血量、剖宫产几率以及窒息发生率,从而大幅度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改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及其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家庭化产科护理;基础护理措施;抑郁评分;焦虑评分

引言:现阶段,国内产科临床的护理服务质量逐渐下降,因此本次研究将抽取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产妇作为研究主体,具体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给予家庭化护理模式,探究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临床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产妇作为研究主体,将其均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建制30例。30例常规组患者的年龄为25-35岁,平均年龄(29.13±0.87)岁;学历水平:高中10例,专科12例,本科8例。30例实验组患者的年龄为26-36岁,平均年龄(30.27±0.73)岁;学历水平:高中10例,专科7例,本科1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阶段以及学历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常规组实施基础护理措施,实验组实施家庭化产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2]

基础护理措施:①常规入院指导:患者办理住院手续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在一旁协助,完成手续后,即可引导患者前往病房,并且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医院的住院环境;②常规综合评估:为了提供更有利的诊断依据,医务人员在患者进入病房安置好后需要向患者概述诊疗流程,并且为患者进行常规综合评估,将评估结果进行详细记录;③常规用药护理:用药合理性是保证患者护理安全质量的首要条件,药物的有效性是保证加快患者病情康复的前提基础,因此医务人员务必重视患者的常规用药护理[3]

家庭护理措施:①住院环境护理:如果患者为初次住院,那么医务人员需要为其营造良好的住院氛围,长时间播放《春江花月夜》、《秋日私语》等音乐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紧张的心情,并且有助于患者快速的熟悉住院环境;②健康心理护理:部分产妇属于初次分娩,因此其心理方面必然会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医务人员必须密切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并且与产妇保持流畅的沟通,以此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③分娩全程护理: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后,在产妇分娩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医务人员务必全程进行陪护,真正做到放松产妇心态,给予产妇心理疏导,并且引导产妇技巧,降低产妇的痛苦程度[4]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我院以两组产妇的临床护理效果作为主要的观察指标,具体包括产后出血率、剖宫产率、Apgar 评分、抑郁评分、焦虑评分、疼痛评分等多个方面。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作为数据处理工具,主要作用于本次研究中所产生的相关数据信息的统计与分析,利用(x±s)表示两组患者之间的计量资料,运用t进行检验;利用(%)表示两组患者之间的计数资料,运用x2进行检验。当(P<0.05)时,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计数指标比较

结合表1所示,30例常规组患者中存在7例产后出血,占总数的23.3%;13例剖宫产,占总数的43.3%;Apgar 评分<7的患者4例,占总数的13.3%。30例实验组患者中存在3例产后出血,占总数的10.0%;6例剖宫产,占总数的20.0%;Apgar 评分<7的患者2例,占总数的6.7%。

表 1 两组患者的计数指标比较(n/%)

组别

例数

产后出血

剖宫产

Apgar 评分<7

常规组

30

7(23.3)

13(43.3)

4(13.3)

实验组

30

3(10.0)

6(20.0)

2(6.7)

P值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及疼痛评分比较

结合表2所示,30例常规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56.83±2.05),抑郁评分为(65.23±1.64),疼痛评分为(58.79±4.18);30例实验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50.36±1.23),抑郁评分为(50.45±3.47),疼痛评分为(52.13±4.21)。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前,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及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及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 2 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及疼痛评分比较(n/%)

组别

例数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

疼痛评分

常规组

30

56.83±2.05

65.23±1.64

58.79±4.18

实验组

30

50.36±1.23

50.45±3.47

52.13±4.21

P值

<0.05

<0.05

<0.05

3 讨论

近些年来,国内经济水平不断增长,因此为护理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家庭护理主要涵盖了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两个方面,另外还包括饮食护理与心理护理。简而言之,家庭护理是将医院的临床护理模式复制到家庭当中执行,而家庭化护理则是为住院患者营造一种家庭的氛围,以此提升患者的康复速度,改善患者在住院过程中的生活质量。与基础护理相似,家庭化护理同样针对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瞳孔等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观察,并且反映出患者病情的好转或者恶化。

综上所述,家庭化产科护理模式能够显著降低产妇的产后出血量、剖宫产几率以及窒息发生率,从而大幅度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改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及其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吕林娜.互动达标理论在LDRP家庭化产房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9,6(31):122-123.

[2]周芳敏.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8):200-202.

[3]赵惠君,郭华峰,乔朋苗.家庭化护理对产后抑郁症患者抑郁状况、生活质量和血清雌二醇、孕酮、5-羟色胺水平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7(12):2156-2158.

[4]林丹,罗小琼,王清莉.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护理中应用的价值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16):1950-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