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 125I粒子植入治疗放化疗后进展晚期恶性肿瘤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8
/ 2

放射性 125I粒子植入治疗放化疗后进展晚期恶性肿瘤临床效果

赵丽敏

黑龙江农垦总局总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8

【摘要】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放化疗后进展晚期恶性肿瘤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医院收治的59例放化疗后进展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通过三维肿瘤治疗计划系统( 3D-TPS)进行恶性肿瘤三维立体重建,计算所需125I总活度及数目,CT引导下植入125I,2个月后评价近期客观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生活质量(ADL)评分、Karnofsky 功能状态 (KPS)评分以及美国疼痛协会癌痛(APS-POQ)分级,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随访2年,记录1年和2年生存率。结果 59例放化疗后进展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两个月后总缓解率为7% ,1年生存率为62.7% ,2年生存率为42.4%。患者癌痛分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ADL评分和KP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类肿瘤患者均出现一定不良反应,对症治疗后均明显缓解。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放化疗后进展晚期恶性肿瘤,近期疗效良好,能显著降低癌痛,提高生活质量及功能状态,且治疗安全有效。

临床对中晚期恶性肿瘤者大多采用放化疗等保守治疗,虽然放化疗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小肿瘤体积,延长生存时间,但疗效局限且不良反应严重,部分患者出现放化疗后病情进展,肿瘤继续生长以及严重癌痛现象,而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是近年迅速发展得的一种恶性肿瘤局部控制治疗方案,有研究报道125I 粒子植入晚期肝癌能显著控制肿瘤生长,降低疼痛症状1]。本研究对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化疗后进展晚期恶性肿瘤的125I粒子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 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医院收治的59例放化疗后进展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男38例,女21例;年龄38~72( 60. 42 ± 6. 67) 岁; 肿瘤类型: 非小细胞肺癌18例,肝癌10例,胃癌9例,食管癌7例,腮腺肿瘤5例,乳腺癌5例,鼻咽癌3例,喉癌2例; 出现转移42例。纳入标准: 均经系统、规范放化疗治疗后病情进展者;属于国际抗癌联盟( 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UICC) 制定的恶性肿瘤TNM分期IV 期者;患者或家属同意治疗方案; 预计存活时间超过3个月者。排除标准: 合并脑梗死、心肌梗塞等严心脑血管疾病者;合并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者。

1.2治疗方法

选择珠海和佳的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 以及16排螺旋CT和射线探测仪。125I粒子购自北京智博高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8G粒子植入针和植入枪购自北京安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单个粒子活度0.6~0.8mCi,外包钛的密封体积4.5×0.8mm,半衰期59.7天,有效组织间作用直径17mm。CT 扫描后图像输送至 TPS 并勾画病灶轮廓,计算出125I的总活度和数目,并拟定进针路径,计算病灶匹配的周缘剂量,拟定植入 病灶内导针位置。术前常规使用血凝酶等止血药CT定位引导下联合TPS每层面上需要的植入125I的数量与位置,明确穿刺点位置、进针深度和角度。以病灶位置不同选择适当体位,常规消毒、铺巾后 局麻后进针,再次CT扫描明确穿刺针位置,如与预定路线有所偏移可对进针角度做适当调整,CT扫描确定针尖到达拟定的瘤体位置。针芯拔出后植入125I粒子。单个粒子间间隔 5~10mm。计划粒子完全植入后 CT 扫描观察粒子分布情况,有剂量冷压及时补植籽子。缓慢将植入针拔出,随后进行包扎和压迫。再次进行CT薄层扫描,观察是否出现出血气胸等穿刺并发症。

1.3观察指标

治疗后2个月时评价客观疗效,完全缓解: CT检测肿瘤消失;部分缓解( : 肿瘤体积降幅>50%;无变化 : 肿瘤体积降幅<50%或增幅<25%;进展 : 肿瘤体积增幅>25%或出现新的病灶。日常生活活动评分: 包括穿衣、洗漱等维度,共计 100 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优。卡氏功能状态量表 评分:用于评价患者体力状况。癌痛分级:Ⅰ级: 疼痛较轻,能耐受并正常生活,睡眠无影响;Ⅱ级: 疼痛加重,需服用镇痛药物,影响睡眠;Ⅲ级: 剧烈疼痛无法忍受,需要药物镇痛,严重影响睡眠,部分可伴有被动体位或植物 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不良反应参照WHO恶性肿瘤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 5f2e154187b82_html_609163e8142e63e8.gif )表示,组间比较行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 % ) 表示,组间比较行2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59例患者近远期疗效: 59例放化疗后进展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CR 6例,PR 31例,SD 16例,PD 6例,总缓解率62.7%;1年生存率62.7% ,2年生存率42.4% 。59例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和KPS评分的比较: 治疗后ADL评分和KP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 。

1 59例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和KPS评分的比较 (分,5f2e154187b82_html_609163e8142e63e8.gif

时间

ADL 评分

KPS 评分

治疗前

57. 45 ± 5. 34

49. 45 ± 3. 56

治疗后

78. 35 ± 6. 98

72. 34 ± 4. 04

t 值

18. 27

32. 65

P 值

< 0. 01

< 0. 01

注: ADL: 日常生活活动; KPS: 卡氏功能状态量表;

2.2 59 例患者治疗前后癌痛分级的比较: 治疗前后癌痛分级比较显示,癌痛缓解情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34,P<0.05,表2) 。

2 59例患者治疗前后癌痛分级的比较[例( %)

时间

例数

Ⅰ级

Ⅱ级

Ⅲ 级

治疗前

59

5( 8. 5)

39( 66. 1)

15( 25. 4)

治疗后

59

28( 46. 5)

22( 37. 3)

9( 15. 2)

3讨论

随着国内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及饮食习惯的变化,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尤其是胃癌、肝癌和肺癌等常见肿瘤发病早期常未表现出明显症状,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到达中期或晚期,失去手术根治机会。放化疗在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具有主导地位,虽然在降低肿瘤体积、缓解临床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疗效,但部分患者仍因耐受性以及抗肿瘤效果的个体差异导致疗效局限2。因此进展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生长及癌痛缓解,对改善其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组织内放射性粒子治疗恶性肿瘤安全且见效较快,当前临床应用的放射性粒子主要为125I,125I半衰期 59. 6d,其优势在于治疗相对安全,无需特殊防护3125I抗肿瘤机制为通过电子捕获在组织间衰减释放持续性27.4~31.5KeV以及35. 5KeV的X射线与γ射线,γ射线的直接电离导致肿瘤DNA单链或双链断裂。X 射线通过其间接电离产生的氧自由基灭活肿瘤细胞,能够有效抑制生长速度。报道认为持续低剂量放射治疗使肿瘤对射线敏感性增强,抑制癌细胞有丝分裂,有效杀伤肿瘤。综上,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放化疗后进展晚期恶性肿瘤近期疗效良好,能显著降低癌痛,提升生活质量及功能状态,且治疗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叶世富, 周永祥, 首峰,等. ^125I粒子植入治疗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研究[J]. 癌症进展, 2018, 016(005):609-612.

【2】杜鹏, 卢伟, 肖越勇,等. 改良125I粒子植入技术治疗肺功能不全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6, 000(001):32-36.

【3】何枫, 郎伟思, 吴小明,等. 125Ⅰ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原发性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7(39):2307-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