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让地理学习生动起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2

歌谣让地理学习生动起来

刘秀云

哈尔滨市风华中学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90

摘要:有节奏的敲击声和朗朗诵读声将我们带进了地理课堂,看着孩子们愉悦的神情、活泼的表现,我们不由得想参与其中,共同探寻地理知识的深奥与情趣。下面,笔者将从地理歌谣的诞生、地理歌谣的创编、地理歌谣的应用、地理歌谣的影响等方面出发,浅谈歌谣让地理学习生动起来。

关键词:地理歌谣;诞生;创编;应用;影响

“东南沿海向西北,降水递减差异大,东南湿润半湿润,西北干早半干旱。”有节奏的敲击声和朗朗诵读声将我们带进了地理课堂,看着孩子们愉悦的神情、活泼的表现,我们不由得想参与其中,共同探寻地理知识的深奥与情趣。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我的地理课上演着,不同年级学生有不同的感悟,但对学习地理的兴趣是一致的,是由衷的,因为他们在地理课堂中获取的不仅仅是地理知识,还有乐观、坚持、自信等可贵的学习品质,正是歌谣让地理学习变得如此生动。

一、地理歌谣的诞生

2010年,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始招收对口小学的学生,改变了以往的择校生源,学生的整体素质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同时,地理课程是中考统考科目,要在学生7年级时参加哈尔滨市统一学业考试,成绩计入中考成绩。面对这些变化,结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人人发展的育人理念,教师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使其更适应现在的孩子们。地理教材内容尽管编排丰富,难度循序渐进,但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在探讨,如何让地理课堂成为孩子们喜欢的乐园,如何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如何在应对考试的同时学习有用的地理,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直到有一天,一个回学校看望我的毕业生给了我启发:时隔五年了,她还能够熟练地背诵初中学习时的地理歌谣。歌谣记忆的方法,孩子既喜欢又难忘,为什么不深入进行呢?就这样,地理歌谣的创编工作陆续开始了,让孩子们轻松地学,轻松地记,轻松地通过考试,这就是最初的动机和目标。我们最初的想法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其时,这就是一种科学的记忆方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缩小记忆材料的绝对数量,把记忆材料分成组块来记忆,加大信息浓度,增强趣味性,不但可减轻大脑负担,而且记得牢,避免遗漏。

二、地理歌谣的创编

我校地理教师仔细研究教材,寻找教材内容与考查要点之间的关系,根据教材体系,从六年级学习内容开始尝试编写。大家分解任务,划定章节,分头编写重点内容的地理歌谣。歌谣的主要编写依据是教材中的重点知识。例如,在讲地球运动规律时教材的内容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地地球的自转: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昼夜也随之交替,这种自然现象事地球的自转造成的。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第二部分讲地球的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这一段关于地球运动规律的描述,尽管文字不长,但还是比较抽象、难理解,因为这是需要想象才能理解的,就这一知识,我们把教材的内容进行浓缩和加工,力求文字通俗简洁,编写成的歌谣是:运动水不停息,绕轴自转绕日公转,自转一天公转一年,自西向东方向不变。歌谣不仅涵盖学习内容,记忆和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了。就这样,我们力争用简单、规整、易于理解的词语创编歌谣。可能看似没有什么章法,也没有什么文采,但这些作品却让教师兴奋,也让学生欣喜,有效助力孩子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三、地理歌谣的应用

通过对初中四册教材中的内容不断地创编和整理,目前共计编写地理歌谣80余首。在地理歌谣创编取得初步成果之后,继续深挖教材,拟在课堂诵读和学生复习环节中融入歌谣,还对已经初步创编的歌谣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结集编制了国家教材的补充教材,以歌谣为索引,配以歌谣解析知识拓展栏目,针对重点课节或知识点,对学生知识获取渠道进行补充。歌谣的应用也更加地丰富全面而有效。

课前诵读,巧妙设计促生成长

在地理课前,设计了课前诵读热身环节,将本学段的歌谣集中在一起,全体学生加入适合的,喜欢的节奏,以拍手或敲击的方式伴奏。歌谣诵读有层层递进的三个版本,分别是朗读版、填空版、背诵版。以歌谣地球五带的划分为例:朗读版——回归极圈分五带,太阳直射在热带,极昼极夜在寒带,四季分明在温带。填空版——()分五带,太阳直射在(),极昼极夜在(),四季分明在()。背诵版——只给学生标题和地球五带图,学生对照标题和地球五带图进行背诵。学生的背诵由最初的朗读到填空,最后到背诵。变换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感官参与学习可以使学生形成最为稳定的认知,巧妙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图文合一,培养学生空间思维

歌谣诵读仅仅是地理学习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理解这些歌谣蕴含的地理知识。于是,经过一轮的学习使用,我们又开始新一轮的歌谣调整创编。我们为每一个歌谣配备了对应的地图,学生最初关注的是歌谣本身的文字内容,当学生熟练以后,他们就会将重心转移到图中,通过看图,诵读歌谣,用地图去理解地理歌谣,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素养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最终实现图文合一。

课上学习,歌谣总结提升亮点

例如,我们在讲授《重要地理界线》一课时,带领学生从气温、降水和地区分布等方面分析我国秦岭——淮河的界线意义:一月0摄氏度等温线大致经过;800毫米降水量线大致经过;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学生在空间分布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地理歌谣:“秦岭淮河分界线,温度降水都体现,一月零度分南北,八百毫米半湿润。”

地理复习,歌谣主线提高效率

以歌谣为主线,结合地图,由学生进行歌谣解析。学生熟练地背诵地理歌谣,仅仅是对地理知识有了积累,记住了文字式的地理知识,然而地理学科最大的特点是空间分布,地理知识要与其所在的地域紧密结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结合具体的地图,学生详尽地分析歌谣所蕴含的全部知识点,并结合具体问题,对歌谣进行适当的延伸和补充,这才是地理复习的重要意义所在。

四、地理歌谣的影响

现在,每当高年级学生经过低年级教室的时候,总能不经意地随之诵读几句歌谣。也不时记起以往的地理印记。很多毕业的孩子,每每谈起初中母校的时候,总能朗朗背上一段地理歌谣。一个孩子说:“老师,这些歌谣我永远都忘不了,这种方式的地理学习太奇妙了,我会一直记得的。“升入高中的学生,回到母校看望老师的时候,都会说:”老师,地理歌谣太有用了,对我们高中地理学习都很重要,我现在学习文科,有的知识点很难记,我也用编歌谣的方法帮助记忆……“歌谣让孩子们不仅习得地理知识,还获取了学习的多种方式,多种途径。

依托国家教材,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深化、内化国家教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理校本资源。从学生的需求、心理特点出发,编写的地理歌谣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插上了翅膀。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下,地理歌谣以其特有的地理特色,展现了它的魅力,歌谣让地理学习快乐起也来;歌谣让地理学习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李秀菊.地理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27.

【2】宗宪彬.地理歌谣教学一得[J].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09(06X):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