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京剧 走近国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9
/ 2

走近京剧 走近国粹

周春霞

河北京剧艺术研究院

摘 要:京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是戏曲中的一种音乐,是国粹也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新课改中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创新改革的的一部分。近年来,京剧已经开始在学校的音乐课程的教学目录里,本文将以京剧融入高中音乐教学课程为出发点论述如何有效创新京剧教学策略。

关键词:京剧;;音乐教学;传承与发展

京剧源于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昆曲、汉剧、乱弹等经过不断交流、融合、发展,形成一门以综合表演为核心的戏曲——京剧。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不断发展的艺术结晶,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奠基,传承着中华文明艺术的精髓。

  一、品味京剧、体验乐趣

  京剧是包括了音乐、舞蹈、武术、杂技、文学、表演、美术等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是我国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戏曲之一。其表演过程中的“四大功夫——唱、念、做、打”“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唱腔——西皮腔、二黄腔,伴奏——文场伴奏、武场伴奏等都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教學中也通过这些有关京剧的基本知识概念贯穿课堂,体验其乐趣。

  (一)学功夫,感受京剧乐趣

  所谓“要在人前夺萃,必须人后受罪”,京剧演员所具备的基本功——“四大功夫”:唱、念、做、打涵盖了京剧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合格的京剧演员也必定学(模仿)、会(功夫到手)、通(融会贯通)、化(再造化)。而“学”就成了一切的基础,学习京剧的站相、坐姿、动作,无疑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表演京剧的兴趣,通过兰花指、云手、小碎步、大阔步等的京剧表演动作,使同学们从体验中找到乐趣,在乐中所学。

  (二)扮行当,体验京剧角色

  说到行当,最为直观的便是服饰与脸谱。京剧的服饰多姿多彩、种类繁多,有短衣、袍服、盔甲等,各式各类的服装均象征着人物的身份地位及不同的人物形象。而脸谱绚丽多彩、图案繁多,“蓝脸的窦尔敦、红脸的关公、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这一张张不同颜色的神秘脸谱其实也和人物的性格息息相关。再通过画脸谱课堂活动,又像同学们阐释了脸谱的基本画法:揉脸、抹脸、勾脸等,从而勾勒出来的整脸、歪脸、碎花脸、十字门脸等,让同学们无形中再次激发了对京剧学习的兴趣。

  (三)哼唱腔,品味京剧音韵

  首先可以从京歌入手,京歌指的是具有京剧音韵的通俗歌曲,是借助京剧的曲调、唱腔,融入较为容易接受的大众歌曲中。如《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我们是中国人》等,再如加入京剧元素的经典歌曲MIC京剧乐团的《夜来香》《女儿情》等,加入京剧元素的流行歌曲《新贵妃醉酒》《北京一夜》等,通过经典歌曲与创新京剧元素歌曲相比较,歌曲节奏鲜明的锣鼓点、音韵十足的唱腔,使学生们容易学起。

  (四)学念白,涵泳京剧腔调

京剧作为我们的国粹,有着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平平仄仄中透露着引人入胜的韵律感。而“念白”就是京剧中表达情感最直白、最简单的语言方式。京剧中念白可分为两种——“京白”“韵白”。“京白”腔调的是北京地方方言的语音美,类似于平常生活中带“儿”字音的说话,而“念白”是抑扬顿挫,有声调起伏的,仄仄平平中流露出京剧的声腔美。

(五)演伴奏,探索京剧旋律

京剧的伴奏乐器分为武场伴奏和文场伴奏,简单来说就是就是打击乐和管弦乐。在课堂中,可以利用简单易学的乐器进行表演。如打击类乐器——板、鼓、锣等,进行敲敲打打。打击乐乃京剧伴奏中的灵魂,以不同的节奏型进行敲打,使同学们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京剧特别的旋律——有板无眼(每小节一强拍无弱拍)、一板一眼(每小节一强拍一弱拍)等,使同学们融汇于其中,自学自乐。

二、以趣激学、提升素养

京剧具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与结晶,它背后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根据历史事件或名著改编而来,所以每一个京剧的后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传统美德、优秀文化和精神文明;通过对京剧的鉴赏、讨论、交流、学习、研究,能让同学们在其过程中感受京剧魅力的同时,增加有关知识的学习,拓宽其视野,陶冶其情操,提升其素养。

(一)增见识,掌握音乐知识

  四大徽班进入北京,融合多种元素,经过发展、沉淀、成熟才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京剧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韵美。学习京剧的“四大功夫”,其实在悄无声息中就已经提高了同学们的音乐知识储备。“唱”中对乐谱的学习,对节奏、音高、节拍、音乐术语等,都有基本掌握,并通过演唱技巧、咬文嚼字、气息归韵等学习了歌唱唱腔的技巧,再进一步通过京剧伴奏的学习,了解打击乐及弦乐的分类及演奏方式;“念”中结合京白、韵白的抑扬顿挫、声调起伏的美轮美奂,让我们学习了京剧中独特的声腔、板式,平平仄仄间就掌握了京剧独特的音韵;“做”中通过身表与做段的比划,学习了简单的京剧动作,从而能更细致地表现人物形象;“打”中结合较为容易的舞蹈化的武打动作,进一步体现京剧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二)长技能,提高歌唱技巧

  通过学习京剧的基本知识,围绕“四大功夫”“四大行当”“唱腔”“伴奏”等的学习,同学们对京剧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及掌握,而音乐课最大的乐趣在于实践,通过对京剧演唱的模仿与琢磨——鼻腔、头腔高位置的歌唱,咬字吐字的归韵,慢吸慢呼流动的气息,强弱分明的节拍,有慢有快的节奏等,可以使同学们对歌唱的技巧有一定程度提高。

  (三)析片段,提升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即鉴赏能力,是指我们的感受、鉴赏、评价及创造能力。在京剧鉴赏中,感受剧中人物形象的描绘和故事情节的刻画,通过我们自身的审美鉴赏基础对京剧传达出的内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进行分析,再调动我们的想象、思维、情感等心理因素,利用专门化的审美标准对其做出评价,从而获得京剧中的美感,提升我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四)听故事,塑造道德品质

  每一个经典的传统京剧剧目背后都包含了一段历史、一部名著、一则典故、一个传说等。如颂扬爱国精神、民族情怀的《沙家兵》《智取威虎山》等;颂扬情深意长、爱慕浓意的《霸王别姬》《白蛇传》;颂扬斗智斗勇、有勇有谋精神的《空城计》;颂扬浓浓亲情的《四郎探母》;颂扬勤俭节约美德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颂扬无私奉献精神的《红嫂》;颂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的《大运河》等,通过学习这些京剧,可以使学生们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品德的教育。

  (五)拓视野,培养艺术素养

  京剧源远流长,被称之为“国粹”,是积淀了民族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的艺术瑰宝,我们中华民族含蓄、稳健、精致、典雅的精神品格在京劇艺术中有着最丰富的、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200多年来,其传承了中国的优秀文化,剧目丰富、表现手法绚丽多彩,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人为内涵。通过对京剧的学习,在吸纳和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提升了学生们的艺术素养和人文修养,提高了学生们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让学生们认识到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新课程要求在音乐教育中把“文化传承”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价值体现。而京剧的传承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命运,对京剧乃至戏曲的命运给予密切关注,并为其普及做出贡献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对于京剧的传承,需要继承和创新发展,其意义深远。通过对京剧的学习,使人们懂得京剧、接受京剧进而欣赏京剧,通过循环渐进,让学生体会京剧的唱词之美、音韵之美、动作之美、造型之美、服装之美、故事之美等,更是对艺术素养的提升,对道德人格的塑造,对优秀文化历史的传承,是“固本、铸魂、打底色”中国特色教育的奠基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