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企业共谋持续发展 面向市场服务地方经济——盐城技师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校企合作现状调研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6
/ 3

携手企业共谋持续发展 面向市场服务地方经济——盐城技师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校企合作现状调研报告

倪飞 左伟 刘亮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2

【摘 要】校企合作既是职业教育的内涵,也是其特色。职业教育要培养出与企业需要“零距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最基本的要求、最可行的途径,就是要搞好校企合作。盐城技师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与当地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已有多年的历史,呈现出合作模式多样化、合作趋势规范化的特点,但也存在着合作深度不够的问题。在今后的校企合作中,除了校企双方要密切关系,深化合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外,地方政府也应该加强舆论宣传、政策引导,做校企合作的有力推手。

【关键词】中职;校企合作;调研报告;模式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研结合,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课堂与车间融合,定点定岗实践;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内涵的需要。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破解中职教育弊端的一剂良方,是职教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深入了解各职业学校在就业导向下推进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专业建设、基地建设等教学机制改革的有关问题,提升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江苏盐城技师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分管就业领导于2019年9月7日至15日对学院有合作7所单位开展了校企合作专项调研。调研通过走访企业,听取企业负责人汇报、定岗实习学生代表汇报,查合作资料、看合作现场、通过举行师生座谈与问卷调查等形式,就各校的校企合作教育及专业建设等问题展开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合作模式多样化

(一)冠名班——校企合作领域“高级蓝领”的打造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与市内知名企业协作,开展“订单式”培养,按照企业订单的要求量身订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常熟观致汽车“观致”班,和常州大赛璐“大赛璐”班等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冠名班”。这些班级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共同推进教学改革,共同承担教学及实习实训任务,并对学生的学习、技能进行共同考核,考核合格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同时,这些企业每年为冠名班提供一定的金额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及其他如设备添置等教育支出。此举促进了双方更加紧密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企业“冠名班”的校企合作模式,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绿色通道”。校企

(二)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领域的高层拓展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整体联姻,因此,必须有一个基本组织来统筹规划,才能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地开展工作。实践表明,最为有效的方式是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学校聘请与办学专业对口、合作密切的多家企业的经理、主管、相关政府部门领导、技术专家组成,对学校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进行有效的指导。专业指导委员会有专门的章程,明确立意、规范、职责与义务等,规定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一些活动,共同研讨学校的重要教学改革方案,评估教学某一环节。该组织的建立,对学校和企业来说,都是一种机制的约束和保障。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引领下,各校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时候,将教学规范与企业需求通过三个”衔接”来保证,即培养规格与用人标准相衔接、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衔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衔接。

(三)基地建设——校企合作领域的产学研尝试

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生产、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宜兴市各职业学校借助宜兴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指导下,开创性地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校企合作”,把实习工场搬进企业车间,进行教学实习与教研基地建设,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汽车工程学院尝试“前店后厂”式的实践教学和小班化管理形式,以“1+1+1”的模式为依托,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成为我校又一个大型实习培训基地;和东风悦达企业汽车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设立了“刘峰技能大师工作室”,主动参与公司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活动,各专业逐步引入“教学工厂”的管理模式,为学生与实际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车间,在实际操作环境中学习。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完成专业技能实训,而且还能见识或直接参与实际产品的生产,使原有的消耗性实习真正转化为生产性实习。通过基地建设,学生在实训中做到“六个合一”,即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实习基地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对于教师的专业生产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造就更多“双师型”教师提供了条件。

(四)劳动力培训——校企合作领域的技术示范

我院依托专业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条件和设施设备,积极开展以岗位培训、继续教育、退伍士兵及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为重点的各类短期培训,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受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好评。同时,我汽车工程学院还探索出了一条“招工一技能培训一职业资格鉴定一持证上岗一跟踪服务”。一条龙服务的剩余劳动力培训就业的新路子,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员工的业务技能,确保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各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示范辐射作用。

(五)校本课程——校企合作领域的理论深化

校企合作要求专业教师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直接接触具体的新技术、新工艺。他们返回课堂进行教学就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目前,我院使用的一些讲义和补充教材就是由企业资深技术员与教师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其中,在校企合作中已编写了8本校本课程,全部已通过审定并可正式发行。

二、合作趋向规范化

(一)由自发到自觉

校企合作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自发的合作阶段。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技能人才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在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高质高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也得到了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成为各方对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自觉要求。校企合作也由初期的自发行为逐步发展到有计划的自觉行为。

(二)由单一到多元

初始阶段的校企合作,大多是专业必须对口的合作。现在,较多企业和我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企多专业的合作模式。同时,在合作模式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三)由简单到全面

随着对技能人才需求标准的提高,合作紧密度的增强,职业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校企合作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的校企合作已经从简到繁、由低到高、由点到面、由单环节向全方位过渡,其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

(四)由无序到规范

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已由初期随意性较大的约定,发展到细节上的规范,大多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规定双方的责、权、利,有了基本的法律保障,逐步趋向规范化和程序化。

三、合作缺乏深度

从校企合作的现状与模式分析,校企合作仍然存在着深度不够的问题。从校企合作相关方来看,主要表现为:(1)学校方面。教学过程具有相对完整、系统和稳定的特点,而企业的技术要求、人才需求变化较快,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适应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无论是校企合作方面还是校办产业实业方面都难以达到高水平,如何提高中职学校的科研能力,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需要有新的突破口;冠名办班为学生就业开辟了“绿色通道”,是件好事,但被圈定的学生如何更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增强迁移能力,以应对可能的企业变故。(2)企业方面。企业认为教育是政府和学校的事,与企业无关,对校企合作热情不高。(3)政府方面。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工作;对开展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职业学校,在资金投入、政策倾斜、表彰奖励和舆论宣传上都未能给予大力支持。

四、突破瓶颈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校企合作的认识

校企合作是双方共同发展的需要。从培养目标上讲,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能与企业合作,不但让学生的实战训练得到了保障,而且畅通了“出口”渠道,保证了“进口”顺畅,从而确保了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设施设备上讲,虽然学校的理论水平强于企业,但当今世界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学校事实上不可能每年更新设施设备,而企业因生产发展需要添置的设备可以切实地实行资源共享。同时,市场经济环境下,技术工人的快速流动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企业劳动力的不稳定,对其生产和效益有着直接致命的影响。为此,企业怎样建立自己的劳动力资源库,储备所需的技术型人才,就成为企业家们亟需解决的问题。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既能够为企业直接培养所需人才,也可以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储备。而且,从全社会的角度考虑,如果所有企业都能够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那么全社会的人才资源库就会变得很充裕,也就不会存在企业个体缺乏所需人才的问题。

(二)遵循校企合作的原则

校企合作不应流于形式,不应有隆重的签约而无实质的进展。它的开展应是有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更应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和谐发展。在这四个“有利于”的前提下,校企合作应遵循以下合作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指出教育必须和生活实践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如果脱离了实践就无法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校企合作的首要原则。(2)平等互利协调发展的原则。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学校追求的是办学效益的最佳化,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协调统一的。校企合作不能只建立在一方利益的基础上,它更应综合双方的利益,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寻找到相互合作的“融合点”,并以此为起点促进双方的协调同步发展。这个“融合点”,既是双方利益的交汇点,又是双方共同发展的支撑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保证“双赢”。(3)与区域、地方相结合的原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其区域性和地方性,为区域经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始终是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因此,中等职教既要保持与区域经济的同向,更要保持与地方经济的同步。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对校企合作进行有效的引导、干预、协调,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合作的和谐性。

(三)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技工学校与相关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其中,法律法规的保障是最重要的因子,同时要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企业要参与质量监控。此外,要建立并不断健全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处理合作中的有关问题。

(四)校企营造合作的良好环境

校企合作的推进,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推崇技术教育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使人们以成为技术人才为荣;要加大资金投入,形成中职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要建立具有标准齐备和运行规范的人才市场和培训市场;要鼓励校企双方更新观念,在发展学校或企业时有长远眼光。此外,还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合作的政策环境、企业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等。

参考文献:

[1]王晶.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08(12):l26-128.

[2]胡建平.“产学研”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I):l50-152.

[3]李琦.实践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办学模式[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9(1):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