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中路线布设技术要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5
/ 2

道路工程中路线布设技术要点分析

罗代明

贵州大学 贵州省 550000

摘要:为确保我国道路工程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针对其路线布设技术重点展开研究,依据现场勘测的相关数据,将不符合道路建筑要求的位置进行标注,及时调整设计方案,尽可能不破坏建筑线路周边环境。

关键词:道路工程;路线布设;技术要点

引言

公路工程建设涉及的内容较多,而路线布设和路基设计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项内容。公路工程设计过程中,要对该区域的地质环境、坡度等各项信息进行全面分析,确保公路工程项目最终设计的合理性。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确保公路工程质量符合相应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应尽量提升公路美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

1道路工程路线布设原则

1.1充分结合自然环境

针对公路项目制定建筑方案期间,所规划线路需能够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项目建筑规划线路朝向必须和山脉、河流等相同,尽量确保所修筑线路可以和自然景观合二为一,提升道路的美观性。并且,规划道路线路过程中,必须保证道路线路的连贯性与和谐性,尽量能够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除此之外,必须保证运行期间的安全性,确保车辆驾驶者能够获得良好的视野,同时视野范围可以根据车辆行驶的位置出现改变。

1.2确保科学性

针对道路项目施工方案进行规划期间,必须针对周边环境展开勘测,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譬如,在丘陵位置建筑道路期间,必须保证道路坡道相对平缓,规划线路期间,需要针对道路状况与施工位置具体环境展开研究,确保挖掘与填充能够处于相对持平的状态,尽可能的降低对周边环境的损坏。若是在坡度相对较大的山坡建筑道路,在规划过程中则需要尽可能的躲避山坡位置,具体规划期间,能够采用架桥的方法,保证道路行驶的安全性。若是在山区建筑道路,则需要采取建筑隧道的方式,因此必须针对山区的地质构造展开研究,一般条件下,如果想要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道路建筑效果符合建筑要求,则需要选取地质结构良好的位置施工,保证施工规划的可行性。

1.3选取最佳设计方案

土壤的构造和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道路线路的规划,在规划道路线路期间需要有意识的躲避断层区域,采取此措施的原因为特殊的地形容易提高道路项目建筑成本,并且提高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若是在具体的规划期间,不能躲避特殊地形区域,则需要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多的制定施工计划,并从中选取相对合理的方案,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

2道路工程线路布设技术要点

2.1路线基本走向的选择

若想开展道路建筑工作,第一项工作则是制定施工线路设计,针对道路的走线与道路途径的地质展开勘测与规划。若是途径的位置远离生活区则尽可能的选用直线的方式修筑,减低建筑期间人力、物力的损耗;若是途径的位置地质构造稳定性较低,则需要尽量避让,还可选用修筑路基的方式。建筑过程中必须将安全作为首要工作,在制定设计方案期间,需要依据施工环境判定采用何种建筑工艺,然后通过相关技术工作者审核,尽量选取相对科学、有效的建筑方案。

2.2路线布设参数设计

线路建筑参数规划重点主要囊括超高、视距参数以及平面线形。超高主要指依据线路的具体信息判定车辆的高度,研究车辆的时速与构造测算有关数据,道路下坡位置必须对反超高给予高度重视。超高与反超高实施的根本原因是借助约束行驶车辆的高度来提升道路运行的安全性。视距参数能够决定道路运行的安全性,公路自身的视距和其行驶车辆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所以必须针对视距参数进行规划。针对车辆的时速、作用力与斜坡角度展开测算,并借助先进的技术设计立体模型,确保将公路视距控制在有效的区间内,保证驾驶员拥有广阔的视野,进而提升公路运行的安全性。道路平面线性则需要确保所建筑线路能够和地势、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定线过程中能够借助增加自由度的方法。

2.3陡坡和高边坡路堤设计

在针对道路路堤展开规划期间,必须以项目建筑位置具体的土质与建筑材料为依据,确保所规划路堤可以达到预期标准。若是在陡坡与高边坡位置设计路堤,则需要制定有效的方案,确保边坡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在具体建筑过程中,建筑工人则需要依据具体条件持续完善建筑设计,确保所建筑路基可以达到项目建筑标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规划相对关键位置施工期间,需开展有效的检验工作,同时单独进行规划,进而确保公路路基施工方案能够达到有关标准。

3道路工程线路设计实例分析

3.1工程概况

以某一道路项目建筑为例,其修建的位置在山岭重丘区域,道路途径位置的原有道路路面宽度较小,损坏程度较大,路线中拐弯、陡坡位置较多,运行的安全性较低。通过研究决定,此次项目个别位置采用设计线位、部位与产业园外环路线位,同时借助原有桥梁下穿通过高铁线路。线路布设的首要目的是优化路网框架,改进交通环境,通过研究线路有关影响参数的前提下,采用一比两千的比例尺在图纸上布设实际的建筑设计,然后依据实际的勘测数据不断完善,进而形成合理的施工设计。鉴于此次工程推进贫困山区,所以需要尽可能的应用原有的预留通道,防止干扰到周边规划设计。

3.2道路布线方案比较

依据公路布线规划干扰条件和项目施工位置具体环境,此项目在主线K22+097K30+682区间内和高速公路交叉位置的规划设计可分为两种,一种修建长度为8.585千米。第二种修建长度为8.913千米,在此针对两种设计规划进行对比:(1)针对道路整体走向的顺畅度展开研究,此两种修建规划都能够满足项目公路中线走向的要求,经过对比可见,第二种方案的修建长度略高于第一种修建长度,所以第一种修建方案比较合适。(2)以设计的层面展开对比,两种设计方案都和乡镇的产业新区相连接,不过第二种方案必须横穿山区,和周围道路相连位置较少,以长远角度来看,第二种规划方案后续容易妨碍产业新区建设,但是第一种规划方案途径地势落差较小,同时与周边道路互相连接,所以第一种设计方案的优越性更高。(3)以项目建筑规模的层面展开对比,第一种规划方案途径地形相对平缓,大多为居民区或者耕地,因此需要征收大部分土地,第二种规划方案途径位置为山区,施工量较大,所以建筑成本明显比第一种规划方案高。(4)以自然环境的层面展开对比,第一种规划方案途径位置为乡镇,施工期间填挖面积小,同时不涉及山区,对山脉影响较小,所以基本上不会损坏周边环境,但是第二种规划方案途径山区,需要涉及到山体掘进,容易对山脉造成大面积损害。(5)以收益人口的角度展开分析,第二种规划方案途径山区,涉及到的居民数量较少,但是第一种规划方案,途径乡镇,同时可以和周边道路相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所以相较而言第二种规划方案收益人口较多。

针对A线、B线两套线路方案进行分析,两套方案均能够满足规划要求,但相比之下A线成本更低、对环境的破坏更小、受益人数更多,故该道路工程的线路选择以A线路为首选。

结束语

在道路的建设中,合理地规划道路的路线布设是每条道路进行建设的前提,能够减少实际施工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为道路建设寻找到最佳的施工路径,使我国道路网络分布更加均匀,使我国经济更加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学翔,杨亮.市政道路路线线形设计要点的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9,42(08):55-56.

[2]程宫.倾斜摄影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与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9,42(07):69-70.

[3]李大明,闫文涛.城市近郊道路工程路线方案的设计分析[J].交通世界,2019(15):56-57.

[4]秦李涛.道路路线环保设计研究[J].低碳世界,2019,9(01):208-209.

[5]徐伟.道路设计中如何理解道路建筑限界[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8(08):43-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