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人才发展机制 助推基层事业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5
/ 2

健全人才发展机制 助推基层事业发展

漆风华

衡阳市雁峰影视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衡阳 421001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而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建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当前,衡阳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建立健全吸引培育人才的机制,切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优秀人才发挥才能创造良好条件。

一、把握基层人才现状

基层环境差、工作苦,在培育发展人才方面有着先天的不足。要解决基层人才发展问题,首先要找准基层人才发展的瓶颈。从目前来看,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面临以下难题。

一是结构失衡。根据人才学理论,人才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即一字形人才、L字形人才、T字形人才、十字形人才。十字形专业技术人员是国家最需要的,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专业有较深的钻研,而且敢于创新创造,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基层来说,目前不仅紧缺十字形专业人才,而且人才质量呈现出金字塔式和断层化的特点,即高精尖人才严重不足,人才队伍老化、断代、流失、封闭等问题突出。如衡东县住建局局属13个事业单位共390人,其中高层次人才中有副高职称人才仅5人。

二是需求失衡。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只有满足市场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然而在基层人才供求上却存在两个不足。一方面是显性不旺,即人才供需两个方面都不旺盛,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人才不热心、不需要,同时又有很多人才找不到相应的岗位,两头都冷。另一方面是隐性失衡,即有的人才领域相对过剩,城区和乡镇驻地较多,而农村偏少,党政系统和事业单位的较多,而从事一线生产第一、二产业的人才偏少,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规模企业日益壮大,懂经营会管理的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将逐步显现出对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制约作用。

三是流动失衡。在引进人才方面基层事业单位和企业可谓求贤若渴,开出了很多优厚条件,但同时却忽视了对本地人才的使用。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为人才提供的物质待遇相对偏低,与发达地区的落差明显,导致本地人才大规模地外流,出现了中青年骨干人才“东飞”、“南飞”现象,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以衡东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为例,十多年来没引进一名建筑类专业人才;由于编制、待遇等问题,许多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发展。

二、认真分析问题原因

目前,基层人才的结构、总量、层次、素质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分析问题原因,主要是“三个不够”。

一是解放思想不够,观念跟不上。在基层,一些陈旧的选人用人观念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意识不够强,社会舆论还不够浓。主要是:论资排辈,过于看重资历、学历,一些实际工作经验足、动手操作能力强、发展潜力大但没有学历、职称的实用型人才往往被忽视,造成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求全责备,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踏踏实实勤奋工作者的积极性。平衡照顾,有时为考虑单位之间的平衡,个别素质不是很突出、能力不是很强的干部得到了重用提拔,而真正优秀的人才却被埋没。

二是经费投入不够,保障跟不上。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除了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广阔的世界眼光、深邃的战略思维、广博的现代知识外,还要有创新意识。基层由于经济实力不强、财政收入不多,往往在人才培训、进修学习等方面投入不足,有些事业单位几乎是零投入,导致基层人才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库,不能及时掌握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不能及时使用最先进最高效的设备,严重影响了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是机制创新不够,活力出不来。基层现行的人才评价认定、选拔任用、合理流动、分配激励、人才保障等机制尚不完善,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干部一旦提拔,只要不犯错误,就成了“金饭碗”。由于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使一些干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部分干部认为做多做少一回事、做好做坏一回事,只要不做错事,干多干少都一样,影响整个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队伍的活力无法充分彰显。

三、建立健全人才发展机制

经济发展,人才为本。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才自由流动的空间无限扩大,为确保人才健康持续成长,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选拔、培训、使用、监督和考核等机制,不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要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在选人用人导向上,既要破除论资排辈的陈旧“格”意识,做到“不拘一格”,又要严格“破格”的基本标准,避免任人唯亲。要始终坚持以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遵循“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的原则,自觉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抛开领导的个人好恶,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真正使符合“三个不吃亏”要求的人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进入选任视野。在选人用人实践中,要加强对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作风和工作实绩的考察,逐步完善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公开招考、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各项制度;要按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调整优化机关、事业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力度,对特别优秀的要破格提拔重用。

二要创新人才培训机制。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加大在人才教育、培训、进修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并建立专项人才培训使用经费。同时,完善单位、个人继续教育投入机制,鼓励支持在职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根据基层人才现状和问题,有针对性的安排人才培训计划,按照时间、地域等层次,使不同人才都能收到教育和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既走出去,又请进来,既面对面交流,又“一对一”帮扶,从而实现上下联系沟通的良好格局。

三要创新人才环境建设。一方面,要营造关爱人才的情感环境。基层单位要从思想、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尤其要完善社会保障,落实住房、医疗、失业、养老等各项福利待遇,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从而使他们安心工作。通过组织的关怀、爱护,用感情的力量去积极营造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真正做到用优越的环境吸引人,用优惠的政策激励人。另一方面,要营造干事创业的事业环境。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的过程中,要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对人才在工作上帮扶,思想上帮教,给人才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外部环境。

四要创新人才考评机制。基层要将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建立健全“上”的破格晋升制度、“下”的竞争淘汰制度、“活”的柔性管理制度,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要科学设定实绩考评指标体系,突出重点与特色,突出对德、能、勤、绩、廉等综合评价。要完善实绩考核程序与方法,建立健全包括平时考核、半年考核和年终考核等在内的综合考核方法。要从扩大民主,体现公正、公开的角度,将群众设置为考核评价最重要的主体,建立实绩公诺、实绩公述、实绩公评、实绩公示、实绩奖惩的五大评价机制。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员的肌体的“神经末梢”,也是每一名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增长才干的大熔炉。要在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管理人才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多措并举涵养基层党组织人才“蓄水池”,引导和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到党和国家机关基层党组织的各个岗位上建功立业。

作者简介:漆风华 (1975.03-),女,汉族,湖南衡阳人,馆员,大专,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和党建工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