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4
/ 2

数学课堂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沈翠平

犍为县龙孔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曾明确提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较为重要,但还需考虑在知识获取过程当中的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是儿童知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体现出对课堂教学优化的基本要求。如何解决思维方式转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优化教学设计,展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来源于老师对课程的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知识掌握的更加透彻,所以涉及到老师和学生以及教材之间的互换,互相融会贯通,真正了解知识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方面的设计时,要清楚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变化情况,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以思维能力发展为主,达到优化处理。

  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知识所表现的形式不同,全新的理念很有可能会与原有的知识之间产生差异,所以要让学生通过思维的转换,进一步在动脑和动手等多种表达方式下,对知识有更透彻的了解。能够转换他们的思维,才能使知识形成的过程更有利于学习。

在进行“圆柱体体积”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联想的方式,让学生分析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涉及到的三要素有长和宽以及高。在这三个要素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最后体积。通常老师会首先教会学生这一公式,然后进行逐层讲解。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圆柱体,在不告知公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考虑体积的计算方式,可通过不同的圆柱体观察,让学生合理猜测,或通过正向的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解决学生的思考问题。通常老师会利用教具,还能选择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将圆柱体拼接类似长方体,然后分析不同的要素之间的关联,在学生思考完成之后,才能对这一公司有更透彻的了解,进而实现思维发散的效果。

  1. 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展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更加完整有序的理论思路。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思维,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转化,这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也利于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思维。

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教学的方式要能分层次实现,引导学生了解新旧知识这个衔接点。首先通过整数和小数等内容的复习,让学生了解数字计算时所选用的思维方式,最后归纳出相关规律,也就是在技术单位相同的情况下,才能将这些数据叠加在一起。然后在分数中通过通分练习的方式,让他们进行不同分数的转换。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展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涉及到的内容。同时还可以给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例如这种加法是否可合同分母加法计算的方式类似?怎样转化?由于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突出了新知识与久知识联系关键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能积极思维,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法则推导的全过程,从而顺利地完成从久知识到新知识的转化。

  1. 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涉及到分析与综合,还需要在遇到问题时进行判断和技术推理,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所以逻辑思维的锻炼,是在对事物有更清楚认知的情况下,能够判断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数学思维,所以在教学时,要将这些内容潜移默化的添加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真正了解思维方法。

  1. 思维方法要与知识相融合,才能促成知识学习的深入,而在教学思维中,尤其是数学教学,更涉及到逻辑思维方面的不断锻炼。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的列题和练习题中蕴藏的智力因素,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

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可借助1米长的直尺和画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用分数、小数怎样表示?3份、5份呢?

在此基础上可以联想到:一位小数通常涉及到十分之几的概念。那么二位和三位以及四位都能逐步演化为百分之几到万分之几等不同理念。从而在逐步抽象基础上,概括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时,受到抽象概括这一思维方法的训练。

但应指出的是,由于不同年龄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和各个阶段思维方法的教学要求不同,所以,教师应注意把握适度性与序列性,既注意按各阶段的要求做到恰如其分,又注意各个阶段之间的互相渗透和巧妙过渡。所有的教学方式都不能一蹴而就,而是真正做到循序渐进,通过多层次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

  1. 教学设计单项练习,科学训练思维方法

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初期的掌握并不完全重要,而是要在后续不断的练习中加深,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掌握。所以从思维锻炼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利用练习的方式不断加深理解,在掌握的基础上,才能有更深刻的分析。 所以解决数学中的教学问题时,可以逐步安排说明解题思路训练、一题多解和多变训练、补充条件和问题训练、拆题和编题训练等单项练习,以利用学生逐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

  1. 安排思维方法训练课,强化思维方法的训练。

为实现思维方法的强化,通过训练的方式,真正将活动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然后通过训练课,解决这一问题。如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小数互化的法则后,实际这样的思维方法训练课,其教学程序是:

把5f1a2ed6185ba_html_e8efc0070ecef848.gif 画成小数。

说出5f1a2ed6185ba_html_59439342a7b4263b.gif 和0.04的意义,进行比较。

用两种方法把5f1a2ed6185ba_html_f6b862d004f3ac11.gif 化成小数,并验证新方法。

④用填空的形式,指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化小数的第三种方法。

如:5f1a2ed6185ba_html_ad61066d9c575f8e.gif 当中存在( )个5f1a2ed6185ba_html_6dd0593fc1a76d04.gif 。这一数值的小数形式是:0.04×( )=( )。

这样的练习,把思维方法的训练和解题方法的发现有机的结合起来,既可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还为分数化百分数作了必要的铺垫。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