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临床检验血清学指标检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1
/ 2

肝硬化患者临床检验血清学指标检测分析

廖志豪 周标

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检验科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目的:分析临床血清学指标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实验样本,其中的40例失代偿期患者为甲组,40例代偿期患者为乙组,再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丙组,检测3组的血清学指标,并对检验结果进行评比。结果:甲、乙组的TBIL、ALT、ALB与丙组进行比较,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甲组ALB高于乙组,TBIL、ALT低于乙组,乙组ALB低于丙组,BIL、ALT高于丙组,以上数据的差异方面具备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血清学指标检测对诊断肝硬化及判断肝硬化患者的预后临床价值显著,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肝硬化;血清学指标;临床检验

所为肝硬化,其属于常见的临床慢性肝病,具体指的是多种或单一病因反复或长期作用下导致的肝脏弥漫性损害。由于早期肝脏代偿功能尚可,所以患者基本上无明显症状表现出来,后期会表现出门脉高压及肝功能损害。肝脏损害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肝功能障碍、细胞损害等。肝脏作为机体合成多种酶、蛋白质的重要场所,一旦发生肝硬化,血清中多种酶类活性、蛋白质浓度等会发生明显改变,且其变化程度可对肝脏受损程度进行反映,故此,进行血清学指标的检测,有利于准确诊断肝硬化,同时准确评价其预后。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实验样本,现需要展开如下分析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实验样本,其中的40例失代偿期患者为甲组,男、女分别为23例、17例,患者年龄在25-65岁间,年龄均值为(43.8±6.5)岁;40例代偿期患者为乙组,男、女分别为24例、16例,患者年龄在26-67岁间,年龄均值为(42.4±6.4)岁;再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丙组,其中25例为男,15例为女,年龄在27-68岁间,年龄均值为(43.5±6.5)岁。组间临床资料相比较,统计学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晨起空腹状态下抽取3组受试者的3ml静脉血,置于4℃的环境中,按照4000r/min的标准进行15min的低温离心处理,将血清分离出来,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B(血清白蛋白)、TBIL(总胆红素)、ALT(血清谷丙转氨酶),一切操作按照试剂盒上的要求进行。

1.3 观察指标

肝功能指标包括ALT、ALB、TBIL,并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比较。

1.4 统计学评析

得到的全部数据以版本的统计学软件SPSS22.0来处理,计量资料进行表示时用到了(5f1666354826d_html_199d25296068e7ac.gif ),计量资料进行比较时用到了t检验,P<0.05可看作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甲组ALB比乙组的高,其TBIL、ALT均比乙组的低,两组数据上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乙组的TBIL、ALT、ALB三项肝功能指标均比丙组高,组间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ALB比丙组低,TBIL、ALT则均比丙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下表所示。

表 1 对比三组肝功能指标上存在的差异

组别

ALB(g/L)

TBIL(μmol/L)

ALT(U/L)

甲组(n=40)

35.4±7.2

42.9±8.0

78.7±12.6

乙组(n=40)

27.5±5.8

67.2±12.3

142.6±13.3

丙组(n=40)

37.3±8.5

29.5±5.2

32.5±5.8

3 讨论

作为人体构成中最大的一个腺体,肝脏的功能主要从参与体内的分解、合成、转化、储存等方面体现出来。导致肝脏损害的各种不同病因在肝组织上发挥作用,进而导致程度各异的肝细胞损害、肝功能障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基本上没有任何异常或仅表现出轻微异常,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异常、失代偿现象则非常明确,大多数患者都会有肝性脑病、腹水、门静脉高压症等临床症状表现出来,还会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1]

血清TBIL、ALT等均是非常敏感的可以对干细胞损害进行反映的指标,并可对肝硬化病人的肝脏储备功能进行准确评估,进而对病情变化情况、预后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与评判

[2]。本次研究中的甲、乙两组患者,ALT、TBIL浓度都处于不断升高的状态,ALT升高则意味着干细胞已经出现了进行性坏死,提示存在预后不良的情况。TBIL是因为发生肝硬化后,肝细胞排泄功能处于显著降低的状态,肝脏针对尚未结合的胆红素会在血液中停留,导致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增加。ALB在血浆中是具有最多含量的一种蛋白质,且血浆总蛋白中约40%-60%为蛋白质。肝脏作为唯一的合成ALB的器官,如果ALB下降,则表示肝硬化患者已经出现了肝细胞大量坏死的情况,此时蛋白质合成能力相比于之前减弱明显[3]。本次研究的结果是甲、乙组的TBIL、ALT、ALB相比于丙组,数据上差异明显(P<0.05);甲组ALB高于乙组,TBIL、ALT低于乙组,乙组ALB低于丙组,BIL、ALT高于丙组,存在着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结论呈现出一致性[4]

综合上述分析,临床血清学指标检测对诊断肝硬化及判断肝硬化患者的预后临床价值显著,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晓莹,姜诗路,许晓岚,等.慢性肝病患者CT血流灌注与肝纤维化血清指标相关性探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1(03):360-363.

[2] 黎明,郎梅春,吴锦瑜.224例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四项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7,28(03):329+333.

[3] 李忻,张立新,陈亚宝,肖蔚.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PAPP指数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9,4(05):350-354.

[4] 陈秀珍,项明,杜丽惠.慢性肝病肝硬化血清细胞外间质检测指标分析[J].江西医学检验,2018,30(05):2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