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中的审美问题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4
/ 2

汉语言文学中的审美问题思考

史振宁 谢旭 严杰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213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经过上千年的时代变迁以及历史沉淀之后,已经上升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标记。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希望从我国的发展史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故而,汉语言文学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汉语言文学在我国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向世人展现出了不同文化形象的中国。既包括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也包括认真负责的圣人形象,还包括英勇无畏的壮士形象。因此,笔者就汉语言文学在古代及近代的审美观念进行分析,旨在探索汉语言文学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美感。

关键词:汉语;语言文学;审美问题

  1. 引言

汉语言文学已经经历过了几千年的传承,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及美感,这也是中华文化得以发扬创新的重要保障。此外,汉语言文学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文化精神:自由、热情、负责。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内容,贯穿了人的一生,从小学的识字到社会上的运用,对于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对汉语言文学进行研究是承担历史与民族文化使命与责任的重要体现,因此,笔者就汉语言文学中的审美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汉语言文学涉及到的内容较为丰富,覆盖的领域较广,呈现出了多元性、科学性以及兼容性等特征。汉语言文学主要由以下三大领域组成,包括:汉民族文学、中国汉语文学以及华文语言文学。其中汉民族文学是指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系统的文学,可以深刻反映出民族发展的历史以及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汉语文学则是从汉民族文学扩散到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文学,是将各民族的特色文学汇总起来所进行的概念定义。华文语言文学则是指我国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手段,如:孔子学院的建设及推广等。

二、汉语言文学在古代的审美态度

文化的独特新通常表现在该文化对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我国对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态度主要是指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儒家所持有的中庸思想,正符合当时汉语言文学的审美要求,孔子认为:韶乐美善皆尺,武乐独有美,却失味于善。故而,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一方面要注重语言功夫的运用,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将尽善尽美的人文精神体现出来。但这实现起来却极为困难,因此在文学史上出现了两种较为极端的思想。一种是极度重视说理与逻辑的思想,典型代表有法家与墨家,这一思想注重以独特的角度看对问题,具有很强的说理性,但不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另一种则是关注作品的辞藻,而忽视了作品的内涵,进而导致作品华而不实。

真正符合人们审美的文章应当是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作品,古人在缺乏计算机、电视等信息获取途径的情况下,只能借助于自己对事物的直观感受,并基于感受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故而,笔者认为只有在全新感受生活之后才能写出更加真实、更加具有美感的作品。只有在充分感受圣贤所提出的道理后,才能基于自身的感悟写出动人的诗文。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更深层级的挖掘,进而构成一个美丽而令人回味的意境。我国著名文学家苏轼就是在赤壁的月光、湖色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以及对赤壁之战的感悟,并将自身的悲痛化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赤壁赋》既拥有华丽的辞藻,又带有作者深刻的思考,让人读起来回味无穷。

三、汉语言文学在近代的审美观念的变化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后,我国汉语言文字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国人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与发展,一些舶来词、汉译词层出不穷,丰富了汉语体系。与此同时,一些文人开始推行白话文运动,将白话文推广到了中国的各个角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白话文的发展使语言不再是精英人士的附属品,目不识丁的普通群众也可以利用语言进行交流,汉语言文字在审美方面呈现出平易近人的特性。

除了对语言方面的改进,还包括对文字内容的变革以及审美意识的深化,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些汉语言文学家就可以对历史进行解读,从一段段历史中反思出现的问题,并从中摸索出发展的规律。因此衍生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对汉语言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审美。

再者,一些作者将自己对社会发展的思考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既包括对未来发展的期望与建议,也带有对过去历史经验的反思与总结。一些作家在深入了解了一些历史人物或事件后,会对这些历史题材进行重新创作,结合当代的时代文化精神,赋予历史人物全新的思想与血液,使其形象变得更加鲜活。如当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就选对屈原这一形象进行重新刻画,使得屈原的形象更为鲜活,人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屈原刚正不阿的品质。此外,文学家矛盾在其作品《大泽乡》中对陈胜吴广起义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对自由的向往。这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粗暴的农民起义,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改变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渴望。在这一阶段,汉语言为建立良好意识形态的做出了不可言喻的贡献。

四、汉语言文字各地域的语言审美

中国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每一处地方都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由于使用的语言不同,各地区的语言审美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不仅仅是普通话,其他充满地域色彩的方言,如:东北话、北京话等都可以起到感染人们心灵的作用,都可以是人们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美感,这对于我国语言的探索与研究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在经历过上千年的时代变迁以及历史沉淀之后,已经被深深刻入中国文化的骨髓,成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特征,随着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研究,希望从中汲取一些发展经验。由于时代的不同,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取向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研究时,应当做到对不同时代审美标准及语言文学特征的准确把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才能推动汉语言文学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映红. 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分析[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 000(005):123-124.

[2] 张良丛.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美学课程的功能与问题[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037(002):111-114.

[3] 高赟兴. 汉语言文学中的审美问题分析[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 000(029):225.

[4] 刘婉婷. 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分析[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 000(002):9.

作者简介:

史振宁(1998-09-04),男,汉族,籍贯:浙江省湖州市

谢旭(1999-06-26),男,汉族,籍贯:云南省曲靖市

严杰(1997-10-02),男,汉族,籍贯:重庆市垫江县,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文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