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应用的有效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3
/ 2

介入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应用的有效性研究

董兴鹿

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 314100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4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各23例。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中采取介入疗法,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中采取常规疗法。观察并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介入治疗时间不同的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介入治疗时间小于6小时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介入治疗时间6~24小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确切,但需严格控制介入治疗时间。

关键词:介入疗法急性脑梗塞;治疗

脑梗塞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约占脑血管病的75%左右,常见的脑梗塞包括脑腔隙性梗塞、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分水岭梗塞等[1]。其发病原因为,脑的血液供应出现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代谢性产物积累,进而导致脑梗塞的形成。急性脑梗塞起病急骤、病情凶猛,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症状突出,且通常伴有意识障碍,与脑出血的表现相似,提示大块的梗塞型或广泛性脑梗。急性脑梗塞的病死率约为5%~15%,多是由于脑水肿,引起脑疝形成而致死。临床上,为挽救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生命、改善预后,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探讨介入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现对4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实施分组实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4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恶性肿瘤、精神疾病、出血性疾病、先天性血管畸形、脑出血病史、中途退出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各23例。实验组:男14例,女9例;年龄55~82岁,平均(68.54±4.65)岁。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55~81岁,平均(68.62±4.57)岁。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中采取常规疗法,即静脉溶栓治疗方法,给予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S20110051),先用0.9毫克/千克静注,然后给予100毫克24小时维持静脉泵入。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中采取介入疗法,具体如下:①采取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于右侧股动脉采取改良Sedingger术进行穿刺,根据患者病情,置入6F/8F动脉鞘,全身肝素化,然后对患者的脑血管代偿状态进行评估,评估完成后,在导丝引导下,送入6F/8F Guiding,其头端部应处于病变动脉近心端[2]。②造影检查,明确病变位置、范围、严重程度,应用0.014微导丝,引导Rebar-18微导管支架输送系统,将导管头端输送到血栓远端,采取微导管造影,对血栓长度进行评估,对远端代偿状态进行评估。③应用SolitaireAB支架,使用Rebar-18导管进行输送,同时回撤Rebar,结束后释放留置支架,并于3分钟后撤出支架。④再次进行造影检查,对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评估,如果再通效果不佳,则要再次进行机械取栓。

1.3疗效评估方法

根据NIHSS 评分量表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①痊愈:NIHSS评分降低90%以上,病残度为0级;②显效:NIHSS评分降低46%~90%,病残度为I~III级;③有效:NIHSS评分降低18%~45%;④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计量资料以率、`x±s进行表达,并实施X2、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比较[n(%)]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

23

11(47.83)

8(34.78)

3(13.04)

1(4.35)

95.65

对照组

23

9(39.13)

7(30.43)

3(13.04)

4(17.39)

82.61

2.2不同介入治疗时间的疗效比较

介入治疗时间小于6小时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介入治疗时间6~24小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同介入治疗时间的疗效比较[n(%)]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小于6小时

13

10(76.92)

2(15.38)

1(7.69)

0(0)

100.00

6~24小时

10

1(10.00)

6(60.00)

2(20.00)

1(10.00)

90.00

3.讨论

脑梗塞也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指的是脑部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氧、缺血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3]。急性脑梗塞具有起病突然的特征,通常在睡眠或者是安静休息的时候发病,且往往在起病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因此,临床治疗急性脑梗塞,应把握住发病后4.5个小时的黄金治疗时间,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改善预后。

临床治疗急性脑梗塞,可采取抗凝治疗、介入疗法、手术治疗等。介入疗法的疗效较好,且并发症较少,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掌握好介入疗法的适应证: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颈内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椎基底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有明显功能障碍的患者,应争取在发病6小时内进行动脉溶栓治疗;插管技术中意外导致血栓块栓塞、存在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者;动脉内膜切实术后血栓形成,存在手术难以切除的浮动血栓者。

本研究结果发现,采取介入疗法治疗的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采取常规疗法的对照组。说明,介入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更好,可有效溶解血栓,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通过支架置入,可以实现血管再通率的提升,加快脑部血流恢复,进而达到改善预后的效果。介入治疗时间小于6小时者的疗效明显高于介入治疗时间为6~24小时者。提示,机械取栓对治疗时间窗有严格限制。

综上,介入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确切,但需严格控制介入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胡守玮,彭明强.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溶栓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4):62+71.

[2]赵得荣.急性脑梗塞solitaire支架取栓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J].名医,2019(10):72.

[3]侯剑.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能力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0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