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高职思政教育体系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1
/ 2

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高职思政教育体系建设

谢煜 1 徐琪 2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岳阳市 414000

摘要:地方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能促进高职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很好的融入地方社会,并为本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地方文化资源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高职;思政教育体系;策略

地方文化资源在创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而丰富且独特的地方文化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主动融入地方文化,建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及技能水平的学生,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德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思政教育概述,阐述了地方文化资源对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并详细探讨了基于地方文化资源高职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及策略。

一、思政教育概述

思政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中国文学当中一门终身学习的课程。

二、地方文化资源对高职思政教的重要作用

地方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市县范围内的文艺人才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发源密切相关的文化设施和资金等。地方文化资源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思政教育内容,从而为思政教育提供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责任感;有利于净化校园人文环境,形成对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培养的引导作用,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进取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及爱国情怀。但在实际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现有教材不仅内容宽泛,没有深入开展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而且能体现学生与现实生活相连的地方更少。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学校必须充分开发地方文化资源,以切实有效的开展思政教育。

三、基于地方文化资源高职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

把地方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是许多高职院校正在思考的问题,并开展了多种实践活动及效果显著的具体工作。但对于如何把这项工作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这项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质量及学生思政水平,还缺乏深入思考与长效的评价。

1、工作机构不健全,缺乏教育合力。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未做到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估,各部门、各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层级责任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党政工团、学生会、学生社团、校友会等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未形成合力。

2、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当前,高职院校思政工作队伍构成单一,未形成一支高质量、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政工作队伍,思政课教师、社科教师、团校组织、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课题申报、深入学习及系统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校外培训和实践研究未定期开展,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3、缺乏物质保障,专项资金不明确。对接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思政工作需专项经费,以及如校园文化景观、专用教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目前,高职院校没有设立相应的专项经费,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缺乏一定的物质保障。

4、工作亮点不够突出,典型案例需要丰富。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地方文化资源相结合的工作刚刚起步,尚未取得突出成绩,社会影响力不够广泛,带动示范作用不明显。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比较单一,还未形成多个立得住、传得开、有特色、见实效的地方文化资源精品项目。

四、地方文化资源的高职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策略

1、以“一元主导”为前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教育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就社会主导价值观而言,无论是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是思政教育基地的建设,都不能简单地“多元化”,使之支离破碎、相互矛盾,而是要在“多元”中保持鲜明的“一元”,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时刻围绕“一元主导”的主线。

2、以思政课为主阵地,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搞好高职思政课教育,就要拓宽视野,创新方式方法,形成鲜明亮点。要结合时代特色,充分利用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建立“第一课堂理论精讲+第二课堂活动引领+第三课堂项目体验”的课程体系,实现思政课程“三课堂互动”:把地方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与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与弘扬工匠精神与践行行业标准相结合。在思政课教学中设立“价值引领”观测点,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并融入价值引领作用。

3、以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为基础,提高人才培养的科学化水平。要构建以德为本、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加强内涵建设及科学化管理水平,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逐步实施确定教育需求、设计规划、提供教育、评价效果四个过程,实现闭环管理,重点分析评价效果。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针对办学性质、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可作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全程实施监视与改进。每个模块都自成体系,独立运行,并体现特色。

4、加强以“111工程”为特色的思政教育实践。第一个“1”:一校一品,一系一品。凝练学院精神,丰富“三风一训”,营造“家”文化氛围,推广校园标识体系。第二个“1”:打造校园文化建设十大品牌阵地。在地方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思政拓展中心、道德讲堂、文化讲堂、时事论坛、校史校情教育基地、大学生群众创空间等精品工程,推出更多校内名师。第三个“1”:每年100项精品活动。在原有丰富成果的基础上,做好“加减法”,提高活动质量,强化思政教育主题,引领主流价值观,精简边缘文化活动,力求活动立意高、创意新、效果实、感情真。同时,实行“学分制”的实践教育管理,以进一步保障思政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

1)以地方文化资源的内涵和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要依托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重大纪念日为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现代工业文化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及职业道德,促进思政教育、专业教学、就业指导等深度融合;依托地方传统文化开展道德讲座与中华传统文化讲座;依托抗震精神开展感恩教育,挖掘抗震精神中的“感恩”教育元素。

2)建立校外大学生思政教育基地。与地方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建立广泛联系,组织学生参观、查阅史料和文献、走访代表人物、学习传统艺术的制作与表演过程,以形成研究报告、学习笔记、考察随感等。

3)实行实践教育“学分制”管理。开课前进行教育需求分析,根据学生现有水平与所需能力的差距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避免因缺乏统计数据支持而无法量化教育效果。价值认同是一个长期、隐性的过程,具有许多个体化差异,也是思政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把活动作为选修课纳入学分,最大限度地对教育效果的评价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认同和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行为变化及心理成长进行分析评价。

参考文献:

[1]咸富莲.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04):12-16.

[2]郑德霞.试论地域文化视阈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102-104.

[3]刘春颖.用地域文化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刍议[J].黑龙江史志,2014(07):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