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9
/ 2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探析

杨晓娟 何骄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自然资源局 四川达州 635000

摘要: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极大提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原始森林消失、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科研学者和民众的普遍关注。生态恢复行动是人类社会面对全球变化和生态退化的积极响应。例如德国莱比锡森林河流系统,在以往高强度防洪和水资源管理的干扰下,导致水体间的连通性严重弱化,原始树种消失,入侵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下降;而今通过消除人为干扰,利用自然洪水及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促进了恢复。鉴于此,本文对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护;空间规划;节约集约

引言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多、资源环境有限的国政,要科学地对我们进行国土综合改善和生态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部署,如何综合提高国土资源利用综合效率,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还需要各方对理论方法的研究和科学技术的突破。

1国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保护的发展历程

1.1以土地管理,保护耕地为目标

我国国土辽阔,但可用作开发地的土地不足。工业、交通和城市非农建设滥占土地的问题很严重。耕地占了,农民的工作生活受到影响,面对被占的耕地,农民默默地离开家,甚至直接换行业,做农民工,继续向城市施压。因此,在我国要合理利用我国现有的土地,不容易到达土地的情况下,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颁布了支持国家土地政策的各种法律文件,更好地保护了国家的土地资源,保障了农民的生计和合法权利。我们要对群众进行宣传和动员,对农业以外的土地使用进行严格控制,同时要制定一系列治理方向的措施,到位,一步一步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和治理体系。让我们国家所有的1英寸都用得最好。

1.2以提高质量,保护环境为核心

我国国土辽阔,但可用作开发地的土地不足。工业、交通和城市非农建设乱占土地的问题很严重。耕地占了地,农民的工作生活受到了影响,面临占地的耕地,农民默默地离开家,甚至直接换行业,做农民工,继续压迫城市。因此,我国应合理利用80年代以来我国现有的土地,颁布了支持我国国家土地政策的各种法律文件,更好地保护国家的土地资源,保障了农民的生计和合法权益。我们要对群众进行宣传和动员,对农业以外的土地使用进行严格控制,同时,制定一系列治理方向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土地管理和治理体制。我们最好使用国家所有的一英寸。

2当前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存在不足

2.1理论基础体系欠缺

当前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概念体系仍不统一,相关概念如土地整理、土地(国土)整治、土地(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等,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多是借鉴和利用传统的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内容,理论基础不完善并长期滞后于实践需求,尤其是先进的生态系统恢复理论缺乏。近年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越来越被认为能有效地用于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中。2019年9月,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确定为六项遏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升抗灾能力与适应能力的全球行动之一,指出要通过生物多样性养护以及充分利用供应链和技术等方式,在林业、农业、渔业和粮食系统内外实现减少排放、提高碳汇能力,并提高抗灾能力。然而目前中国基于NBS的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几乎未有涉及。

2.2体制机制不尽完善

从理论逻辑层面上看,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是对人与国土关系的调整,是对国土资源及其利用进行重新组织和优化的过程。但是中国现有的条块化管理体制,包括中央和地方需求、各部门利益的不同、目标导向和技术规范的差异,以及公众参与程度的不平衡、不充分等原因,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体系存在滞后和缺位的现象,尤其容易造成人为割裂生态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的后果,不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修复。生态系统管理强调从单要素管理向多要素综合管控转变,从行政区域向自然流域的转变,制定适应性的整治修复策略,将人类社会纳入生态系统的协调管理,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2.3重数量、轻质量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对恢复生态保护的努力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面积越来越大,但这些增加的生态系统都没有强大的功能。有些生态系统的增加对整个自然的生态功能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增加,甚至部分地区原始生态系统的效能受到影响,可能退化,人工开发建设除了对环境的干扰和隔离外,还直接分裂了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连通性。

3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的路径和策略

3.1分区推进,凸显特色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差异等因素综合考量区域主导综合整治类型与功能诉求,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治措施,充分体现整治区域的生态、产业特色,实现区域整治水平、土地集约利用的提高。

3.2加强技术支撑,提高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有效性

在技术上,围绕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规划、实施、评价的诸多环节,首先需引入中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和无人机等现代通信和物联网技术,配合以地面外业长期跟踪监测,构建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综合监测平台,提升整治修复全过程的监测能力;同时加强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评价技术研发,尤其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权衡等效应评价方法,构建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另外还应积极参与IPBE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恢复生态学会等相关领域的国外科学组织交流,吸收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提升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3强化系统思维,推进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全域实施

加强“生命共同体”系统思维,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完整性出发,推进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以问题为导向,尊重自然,由工程治理思维逐步转变为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加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和水利等部门间的联合,建立联席制度,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同时,强调全域综合治理思维。随着深度开放步伐加快,区域间交通设施、经济要素、人口联系快速化,地区行政化和条块式的整治修复已不适应时代发展,从政区分界向区域协同转变,从流域分割向流域统筹转变,构建行政区划间联防联治、流域上中下游协同保障等制度,为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4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国土综合改善和生态恢复要尊重自然规律,以山水林天浩为生命共同体为基本原则。第一,全面整合资金政策,探索从自愿、无序状态到组织、规范方式发展国土整治的各部门协调管理新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强规划指导,从单一到多样性、综合开发改善类型,将改善对象从一个要素整合到“山、水、林、田、湖”整体要素。第三,改变经营目标,改善目标从保障量进行数量、质量、生态、人文四重。

结束语

国土空间的整体保护和综合治理是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核心,统筹管理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保护生态系统的多种服务价值,生态管理是生态保护的核心理论基础,是利用生态理论解决开发和保护问题的重要方法。国土空间的整体保护和综合治理要从生态系统脆弱性、承载力等多个角度发现对立点,并作为生态系统优化的标准体系,结合系统审查法、类推法、趋势外推法、评价等,评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参考文献

[1]罗铁军.浅议新时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09):146-147.

[2]李兰维,张鸿.包头:分区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J].中国土地,2019(09):59-60.

[3]贾文涛.生态修复是国土整治应有之义[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08-15(003).

[4]马永欢.加快构建生态修复与补偿长效制度[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03-07(005).

[5]刘华,伍思敏,张文兴,朱东伟,杨富权.论茂名小良的生态修复及国土整治[J].茂名学院学报,2018(01):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