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群体认同价值观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3
/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群体认同价值观的实践研究

胡育红

盛泽实验小学

【摘要】素质教育不仅对学生学科知识的培养做出了要求,同样也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培养给予了一定的目标。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小学阶段教师培养学生思想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做好思想价值观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工作。群体认同是小学生必备的价值观,小学阶段作为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一培养任务与教学相结合。本文便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群体认同价值观的实践措施展开了相关探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群体认同;价值观;实践活动

引言

心理学上解释,群体认同是指一个群体中的所有成员能够对外界一些重大的事件、原则问题等有着共同的认识和评价。群体认同的产生源于群体内成员的一个共同目标,认同的产生能够加强群体的凝聚力,让学生能够跟着群体更好地找到方向,得到更好地成长。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中有不少知识都与学生群体认同价值观的培养有关,教师可以有效的借助这些内容,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来给予学生培养。

一、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群体参与意识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说,课堂是其与学生在校主要的接触地点,同样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情感,给予学生心智培育的主要场所。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个性差异,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生自身的群体参与意识是不强的。但群体参与意识的激发是培养学生群体认同价值观的第一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去激发学生的群体参与意识。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自主的氛围之下参与群体。

以《我爱我们班》一课为例。这节课开展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明白自己也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努力向上的集体荣誉感。从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其实就可以看出激发学生的群体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我在教学是,便为学生营造了非常自主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去判断情境中几位学生的对错。这个情境为: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周末去参观科技馆,小牧说自己以前去过了,所以不想参加。小林说自己虽然没去过,但是对参观科技馆不感兴趣,并不想去参加。小丽说自己虽然去过,但是学校组织自己去,肯定是有道理了,说不定跟着同学去会学到不一样的知识。面对这样的情境,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意见要表达,我为了让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意见与想法,便引导学生可以自由的向班上的学生发表意见。在我的引导之下,班上的学生都自发的凝成一个群体,在自己的群体中和其他的同学讨论起来。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激发群体参与意识的过程。

二、开展小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群体认同意识

小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群体认同意识是不高的,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参与的小组实践活动不多,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群体认同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实践活动。

以《装扮我们的教室》一课为例。在这堂课上,我便向学生设计了一个小组实践活动:班上的学生以5人为一小组,每个小组都需要设计出一个教室的装扮方案。最后再选出最佳的装扮方案。班级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学习场地,每个学生对班级的装扮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当装扮教室变成一个群体活动之后,学生要想将自己的装扮想法加入到方案当中,自然要说出装扮的理由,只有得到小组中成员的认同之后,才能将方案变得更加完美。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群体认同意识自然会随之得到培养。

三、给予学生多元评价,树立好群体认同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下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中所获得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在意的。不过在以往都是教师一个人给予学生评价,靠这样单纯的评标教师是无法帮助学生树立好群体认同价值观的。在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转变评价方式,让评价主体转变,让学生在获得多元评价的情况之下去树立好群体认同价值观。

以《吃饭有讲究》一课为例。在本次教学中我便转变了评价主体。向学生教授完新课之后,我便让学生先自由分组,以6人为一组开展讨论。在学生分好组后,我将自己课前准备好的生活案例发给了每一位学生,每个小组的学生需要根据案例进行讨论,结合本堂课所学说一说自己的看法。除此之外我还加入了评价模块,在评价模块当中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自评,一个是小组互评。每个学生在根据案例进行探讨并表明自己的看法之后,还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自我评价,在进行了自我评价之后,小组成员再根据每个成员的发言以及表现进行相互评价。在这个环节当中,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认真参与到其中,在学生讨论完之后我在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说一说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所得,并且根据小组代表发言给予每个小组评价,并让班上所有的同学投票选举出总结的最到位的小组,将其评为“最佳总结小组”。在这样多元化的评价之下,学生不仅得到了教师的评价,还得到了群体中每一位成员的评价,在这样的境况之下,学生的群体认同价值观自然得以树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群体认同价值观的培养不能仅靠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中的学科知识,教师还应该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比如说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实践活动以及给予学生多元评价这些教学措施,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群体参与意识,培养和树立学生的群体认同价值观,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文忠. 初中道德与法治加强学生共同认同感的教学策略[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 013(020):102.

[2] 陈莉[1]. 《道德与法治》教学小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 000(015):1-1.

[3] 张春怡.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对策研究[D]. 2019.

作者简介:胡育红,女,1980.12,汉族,苏州吴江人,盛泽实验小学,一级教师

邮编:21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