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人格培育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0
/ 2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人格培育路径

刘焕焕

沈阳工程学院 110136

摘 要:生态人格培育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新型人格样式。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生态人格的培育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生态人格的内涵,探索生态人格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进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指出生态人格培育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人格;培育路径

一、生态人格的内涵

“人格”作为一个学科概念,受到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关注,因此也有了心理学、伦理学、道德意义和法律意义上的涵义。然而,无论哪种涵义的人格,它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塑造出来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有所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农业社会时期,人格表现为对自然的“依附性”,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人类对许多自然现象无从解释,常常将自然信奉为神,人格受制于自然;工业社会时期,人类开始肆无忌惮的开发资源,摆脱了自然的束缚,将主体人格凌驾于自然之上,企图控制和征服自然,自然沦为人类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人格表现为“经济型”人格。然而,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出现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认识到应摒弃个人中心主义思想,从“经济人”实现向“生态人”的转变,生态人格应运而生,它在人格各部分的相互磨合中尊重自然、关爱自然,最终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人格,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存智慧。总之,生态人格是一种建基于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的新型伦理性人格样态,它要求作为德性主体的人类在检视与批判占有式人格的基础上,对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道德伦理关系进行创造性的更新,并将道德伦理范围从人类自己延伸至整个自然界,进而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1】

二、生态人格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生态人格培育的载体

从长期的社会发展来看,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一直贯穿于社会发展进步之中,生态人格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它既是时代发展,又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生态人格是一种新型人格,具有创新性、时代性,展现了人类在与自然、与万物相处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后的生存智慧,生态人格培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合理的生态知识体系、生态道德情感、生态责任意识、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行为的人,若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付诸实践,而实践则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这就为生态人格培育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在我国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同时,环境问题、生态危机也日益严重,生态文明成了时代的呼唤、人类的心声,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主要基地,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将生态人格培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态人格培育的内容,将进一步激发和增添教育的活力,对于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2、生态人格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传统意义上,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认同的培育。近年来,生态危机问题备受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中来,思想政治教育也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一个全新领域应运而生。万光侠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就是基于生态的价值上,通过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调节人与生态的关系而体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关系。”【2】从这一含义中,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在于调整人与自然、与自身、与生态万物的关系,最终实现和谐共生。生态人格培育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它通过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培育新时代的“生态人”,进而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三、生态人格培育的路径选择

生态人格培育既是大学生人格完善的需要,又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吻合的。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我们应当通过加强生态教育、培育生态文化、开展生态实践、完善评估机制等路径来实现“人格的转变”。

1、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加强生态教育,首先要完善与拓展教育内容。建构科学系统的生态化知识体系,生态化的知识应包括人类自身发展方面的知识、生态环境中各个生命体的特征及其生命发展基本规律的知识。【3】应以小组学习、座谈、讨论、辩论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生态因素,理解生命体存在形式的多样性,发现生命体运转的规律,领悟其中的智慧,从而更加科学和客观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地考察、参与体验、演讲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生态危机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认识到生态危机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明确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其次要创设教育情境,优化教育环境,通过报道生态知识讲座、推送征文、编辑报刊、聘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开展以生态教育为主题的讲座等形式普及生态知识,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2、培育生态文化,涵育生态文明情感

生态文化是“促进天人和谐、融合时代精神与现代文明成果、传承千百年来生态智慧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文化载体”【4】。生态人格的培育离不开生态文化的熏陶,这里所说的生态文化指的是校园精神生态文化和制度生态文化。

相对于校园物质生态文化来说,校园精神生态文化更具有隐形性,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也是更为持久和深远的。在校园精神生态文化方面,可以借助团委对学生第二课堂的影响,组建有关生态保护方面的社团,实现生态保护工作的组织化和日常化;可以利用重要节点开展多样化的生态保护活动,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开展有关校园生态文化方面的讲座,讲解当前的生态问题和保护工作,让生态文化走进学生的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实现与学生的网上互动,激发学生的生态情感。在校园制度生态文化方面,可以将校园生态环境的保护纳入到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中,明确实施细则,从外在的制度上规范学生的生态行为。

3、开展生态实践,锤炼生态文明行为

生态人格的培育离不开生态实践的锤炼。首先,可以在校园内组织有关生态保护的活动,比如光盘行动、主题演讲比赛、环保知识竞赛、美化校园从我做起等活动;其次,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互动,通过生态调研、生态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社会生态的状况,发现生态问题,通过生态体验活动感知自然之美,进而激发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道德情感;最后,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绿色消费,勤俭节约,保护环境。

4、完善评估机制,内化生态人格

生态人格培育需要评估机制做保障,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褒奖保护生态环境的学生个人及行为,同时批评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和当事人。当然,评价一个人是不是“生态人”,不能仅仅依靠生态知识的考试成绩来衡量,而应该重点评价他对生态的情感,包括生态归属感和生态责任感,评价他的生产生活方式能否与自然和谐相处。【5】

参考文献

  1. 徐洁.论生态人格的内涵及其培育[J].当代教育科学,2020(1)19-23.

  2. 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7.

  3. 罗丰.教师如何培养生态意义上自我实现的学生?——基于阿伦·奈斯“自我实现”的生态人格理念.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9,19(1)52-56.

  4. 江泽慧.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 人类永续发展的思想精华[J].广西社会科学,2014,(7).

  5. 贾永腾.培育“生态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本旨.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