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办学背景下高校工会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2
/ 2

多校区办学背景下高校工会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茹晓燕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办公室 363123

【摘要】新时期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对高校工会发挥四大职能和群团组织自身优势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多校区背景下,工会组织面临的问题,提出思路与对策,力求高校工会能适应多校区办学的需求,推进工会工作改革创新,助力高校事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 多校区办学;高校工会;职能;优势

一、多校区办学与工会工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为了拓宽发展空间、解决资源配置、减低办学成本、满足招生需求、扩大学校影响力等因素开始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校区办学模式。有些高校在原来学校之外建立全新的校区,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舟山校区、海宁国际校区,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等;有些高校走异地办学的发展道路,如北京大学珠海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等;还有一些知名大学将校区办到了海外,如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同济大学佛罗伦萨海外校区等。多校区办学的运行,在给高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学校工会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高校工会是学校党委和行政联系广大教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在多校区办学背景下,发挥自身优势,协调不同教职员工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劳动关系矛盾,构建高校与教职工命运共同体,让教职员工共享学校发展的积极成效,更好促进教职工体面劳动、舒心工作,从而推动高校事业全面发展是今后高校工会在理论和实践中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二、多校区办学背景下,高校工会工作面临的问题

1、教职员工归属感下降

归属感是一种比较深刻的心理体验,这意味着个体可以在所属群体中感到自己是重要的一员[1]。伴随着高校学科专业不断增加,机构划分越来越细,大学教师群体也越来越趋向多元,理想和追求越来越难取得一致[2] ,多校区办学打破了过去那种“大家庭式”的工作环境,距离导致各校区间,教职工的交流成本和沟通成本提高,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降低,这势必影响学校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影响教职工对学校的认同,制约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也给高校工会工作带来诸多难题。

2、教职工享有的资源不平等

在多校区办学背景下,各个校区受发展基础、布局的学科、教职工的构成、投入的财力物力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多校区高校的各个校区的工作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仪器设备资源等上存在不均衡和不平等现象,轻则给教职工的工作生活带来困难,重则使高校教职工内部逐渐分化产生距离感,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和冲突事件。研究表明,多校区运行的高校教职工具有中等程度的总体压力和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显著低于非多校区运行的高校教职工[3],这给高校工会发挥职能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3、工会文化向心力减弱

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工会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载体,通过活动潜移默化的陶冶教职工的情操,满足教职工的文化需求从而引导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教职工的整体文化素养。但是多校区高校,教师往返各个校区之间,时间成本大大提高,教职工对于工会常规文化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和主校区相比,其他校区工会活动统一组织难度大,活动参与面窄,参与热情不高,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工会文化活力、吸引力、向心力的发挥。

教职工的利益诉求差异大

多校区特别是跨市、跨省的高校,一部分教职工要到老校区之外的校区去工作,引发交通问题、住房问题、子女入学、照顾家庭等是显性的利益冲突,不同校区之间,在科研用房、活动空间、甚至是收入分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教职工群体内部不同的利益群体及其不同的利益诉求都逐渐释放出来,加之多校区办学背景下,受空间距离的阻隔,教职工的利益诉求难以及时上达,高校一些新的政策解读,也未能第一时间传达到广大教职工中去,久而久之,教职工利益诉求不能满足,内心的不满情绪无法释放,导致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热情不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不高,为工会的工作增添了新的内容和难点。

多校区办学背景下高校工会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树立共同的愿景,构建学校和教职工命运共同体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这就是说,当真心的愿景建立起来的时候,人们都会力行卓越,用心学习,积极上进。因此,要实现高校事业的卓越发展,就要从制度上、精神上和文化上着力打造学校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教职工对学校的认同。高校工会可以通过发挥教育职能和政治优势,挖掘和培植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在一线的先进人物和事迹,以先进事迹、先进人物鼓舞更多的人,推进学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以坚定的政治性引导教职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最大限度地焕发工作激情和创造活力,提升教职工对学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让教职工感受到个人及学校对于彼此的价值的重要性,增强教职工对学校的深厚感情,构建学校和教职工命运共同体,统一思想,凝聚奋进力量,推动高校事业的蓬勃发展。

打造温情型、智慧型工会,提高信息与服务的共享

在多校区建设中,不同校区间,教职工享有资源存在不均等的现象,给今后高校工会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方向。高校工会可以发挥建设职能和资源优势,以资源共享和服务师生为原则,统筹利用学校在专业和实训建设方面的优势资源,组织教职员工专业实践体验活动,架起校区间教职工沟通交流的桥梁;通过建立工会系统信息服务平台,在工会评优、活动立项、宣传信息报送、文体活动报名等项目管理上实现校区间数据信息化全覆盖;对全校困难教职工实行动态管理,精准的将组织温暖送到教职工手中;以网络、微信预约的形式,面向各校区开展心理、法律等免费咨询服务;对接附属医院医疗平台,实现网络就诊预约服务;采用统一线上活动报名,线下活动设校区分场等方式方法,实现多校区无差别服务,让学校的各类资源为民所用、教职工共享,提升教职工参与率和受益度,建设温情型、智慧型工会。

3、结合校区特色,用人文关怀打造兼容并蓄的工会文化

文化活动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等。高校工会开展文化活动不仅可以调剂教职工的精神,陶冶情操,还可以激发教职工的热情,凝聚教职工的向心力。 不同的校区之间受学科特点、校区定位、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区文化。高校工可以发挥参与职能和群众优势,一方面增强文化认同感,通过人文关怀的原则让新建校园的教职工感受到老校区浓厚的文化情怀、人性化的管理体制[4],以及切实解决师生员工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让老校区的核心文化尽快在新校区扎根;另一方面通过校区学院间、跨校区等方式,将文化活动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校精神相结合,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努力把群众性活动覆盖到院系基层单位,充分运用教职工喜欢和熟悉的时尚元素、话语体系,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扩大教职工参与面,让教职工在活动中涨知识、有收获,打造具有校区特色的文化产品,形成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切实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

关注教职工所需所想,全面提升工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多校区办学增强了高校的竞争实力,也引发高校的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由此引发的一些新问题、新困难在一段时间是在所难免的,触及到一部分教职工的利益诉求也是客观存在的。面对教职工权益维护和保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工会要发挥维护职能和组织优势,把服务教职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做好群众工作,对于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定、政策做好解释说明,协调上下关系,积极化解矛盾冲突。面对各校区教职工多元化的利益诉求,要多替教职工着想,尽可能兼顾公平,竭尽全力提供多样化服务,多角度开展帮扶救助的同时,做好诉求的收集和反馈,引导教职工依法理性有序表达诉求,以校院教代会为抓手,鼓励教职工参加校院民主管理、组织动员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校区治理,做好提案的敦促与落实,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教职工队伍团结统一与校园和谐稳定,在完善高校治理体制与提高高校治理水平的同时,让教职工感受到多校区办学所带来的个人上升空间、福利待遇等的”好处”,共享学校改革发展建设成果,增强教职工获得感和满足感。

参考文献:

[1] 孙磊、张明、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大学生归属感问题探究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40期 ISSN:1674-9324

[2]李爱民 共同体精神视角下高校青年教职工归属感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6,(07) 08

[3]周涛、程卡 多校区运行对高校教职工的影响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18,(02),第20卷第1期

[4] 张雪莹、多校区办学格局下我国高校管理的困境与对策 科教文汇 (下旬刊)

2018,(07),115-116 DOI:10.16871/j.cnki.kjwhc.2018.07.054

作者简介:

茹晓燕(1977-),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公共管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