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视野下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解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1
/ 2

语文学科视野下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解读

余永聪

四川省成都市大弯中学 610300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根据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与国家教育改革相关政策文件构建的,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要求的、用于指导高考改革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测评体系,通过解决“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从高考层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教育问题给出了回答,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必经之路。语文作为高考的重要学科之一,在语文学科视野下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进行解读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目标梳理比较——对“一核”的解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下简称“体系”)中提出,高考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考性质定位的决定要素,是新时代高考甄选功能的核心标准,坚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考导向作用的集中体现。而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语文课程是以“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为基本理念之一的。 从中可以看出,体系的目标与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同向同行的。

二、考查内容引领——对“四层”的解读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考试测评的规律,高考评价体系将所考查的素质教育目标提炼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层内容。

1.核心价值

现将《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解读与课标中的要求做一个比较,如下所示:

《体系》说明中核心价值的解读

坚定理想信念

厚植爱国情怀

提升道德修养

培养奋斗精神

健全人格

锻炼意志

提高审美

培养劳动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课程标准

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坚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基本理念)

更新了教学内容,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体系》对核心价值的解读重在思想层面,课程标准对核心价值的梳理重在以语言为载体的具体教学内容的落实层面。

2、学科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

体系》中提到学科素养是“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问题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地组织整合学科地相关知识,调动运用学科的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根据阐述可以提炼关键词为“思维方法,组织整合,调动运用,高质量”,最终指向问题的解决。课标中提到:“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从二者的阐述中分析出,《体系》中的“思维方法,组织整合,调动运用”三方面在语文学科中指向了“语言的建构与应用”,“问题的解决”指向了具体的“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三方面。

3.关键能力

《体系》确立了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群,即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思维认知能力群。如下所示:

关键能力

知识获取能力群

实践操作能力群

思维认知能力群

具体阐释

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

关键能力中,涉及到语文关键能力的主要有,如下所示:

关键能力

知识获取能力群

实践操作能力群

思维认知能力群

具体阐释

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

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

4.必备知识

体系中的“必备知识”在语文学科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语言积累与建构。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中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联系和基本规律属于基本原理)。二是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地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和交流(交流的过程,就是程序性知识与基本原理形成知识结构的过程)。三是语言梳理与整合。通过梳理与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四是发展逻辑思维。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程序性知识的术语)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程序性知识的运用)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律,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

三、考查标准的指向——对“四翼”的解读

“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体系中明确提出基础性内容,在试题命制中必须尽量涵盖。语文学科中的基础性知识,如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小说中环境的作用,情节的作用,情景式默写,文化常识,文言断句,文言翻译中的词语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就是基础性原则考查的范畴。

“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体系中明确提出在命制试题时,要从研究对象和事物的整体性、完整性出发,不仅要从学科内容上进行融合,突显对复合能力的要求,也要在试题呈现形式上丰富多样,从而实现对学生素质综合全面的考查。如,语文高考试题中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文本内容可选择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在生活情境中考查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综合性原则在试题中的体现。

“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体系要求在试题命制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选取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所学内容中蕴含的应用价值。在全国三卷语文考题中,如语言应用一块,新闻信息的压缩,新闻标题的拟定,图表转化文字题,漫画题,语句补写题,均体现了应用型这一原则。

“创新性”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体系中说到高考命题应合理呈现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语文试题命制中语言应用的考查,近年来就出现了变化,将以前单独考查的病句改错,表达得体,标点符号,成语积累与运用合在一起考查,以情境为背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翼”是体系命题的重要原则,在后期复习当中复习试题的命制和选择起着尤为重要的指向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有助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体系是顶层设计,课程标准是具体措施落实;反过来,语文学科凭借自身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与体系相互印证,体系起到推动作用,语文具体教学的实施起到延伸和发展体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