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与防控探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0
/ 2

水产养殖中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与防控探微

李玉梁

甘肃文县白龙江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甘肃文县 746400

摘要:我国的水产养殖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到今天产量和规模都有了质的飞越,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水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良好。但随着水产养殖的不断发展另一个问题也越来越明显,那就是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导致在发展水产业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基于此,以下对水产养殖中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与防控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环境污染;原因分析;防控

引言

水产品因其高蛋白和低脂肪逐渐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推动了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而水产养殖户从事养殖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养殖收益最大化。一些养殖户为实现这一目标,常采取一些错误的养殖方式,尽管在短期内获得了较高收益,但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如何在发展水产养殖的同时完善对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措施,已成为当前水产养殖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1水产养殖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保护愈发受到社会关注,水产养殖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要求较高,近几年,水产养殖产业结构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生态环境,为养殖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水产养殖具有区域性差异,养殖技术水平并未取得均衡发展,如粗放式养殖模式、水域开发及规划不科学、用药监管不严等相关问题对生态环境都造成了极大危害。如粗放式养殖模式,其养殖技术含量低,既不利于养殖产量的增长,也会加剧生态失衡现象。此外,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会影响水环境,对水产养殖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渔业发展以“养”为主,产业布局也发生了改变,养殖品种日渐多元化发展,养殖范围也从沿海地区、内陆、长江流域等扩散至全国。由此可得,水产养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在这期间,水产养殖对水资源及水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水环境退化现象日益严重。对此,相关人员应当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研究,优化养殖模式。

2水产养殖中水环境污染来源

2.1自体废水

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自体废水有物理污染和化学污染2种,其中物理污染指的是饲料的过量使用,导致水体中的残余饲料过多,造成了富营养污染。化学污染指的是在养殖过程中使用了有害的化学药剂,这些化学药剂在天气的影响下扰乱了水体的正常分层,降低了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

2.2饲料及药剂使用

饲料及药剂是水产养殖中的必需品,但投饵过多、饵料质量不达标或滥用药剂则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尤其是在药剂使用这一方面,集约型的养殖模式增大了鱼病风险,在此过程中,需采取相应的药剂治疗,但由于缺乏对药剂的专业分析,滥用杀菌剂、杀虫剂,而过多使用的化学药品会造成病原体产生抗药性,即使加大剂量也无法起到预期治疗效果,反而会加剧药品残留现象,对水体环境产生污染。此外,养殖户为提升养殖产量,可能会使用生长激素,这类激素性药物会导致水体恶化,继而影响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生活废水和工业污水

在水产养殖废水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生活污水的排放。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在逐渐增加,并且水产养殖场的附近通常都没有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很多养殖户会直接将生活污水排放到养殖水体当中,进而造成了养殖水体的污染。同时,部分养殖水体附近存在工业企业,而且这些企业通常都不具有先进的生产工艺,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水,再加上水产养殖地区的管理力度比较弱,有的工业企业就会直接将工业污水排放到水产养殖水体当中,在污染水体环境的同时,也为养殖户带来了严重损失。

3水产养殖中水环境污染防控措施

3.1做好监督管理体系的信息管理工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环境治理工作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对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熟练操作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掌握水域污染防治处理技术,进而提高污染防治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还需对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治理监管体系做好网络化建设工作,通过网络化措施使处理工作具备更高的效率。

3.2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水产养殖

现代化的水产养殖模式已经将水环境污染问题考虑在内,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水产养殖方式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的养殖环境污染。因此,在进行种苗培育的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种苗。同时在进行饲料投放的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方式,对饲料的投放量和投放次数要严格控制,避免由于饲料剩余量较多而造成养殖环境污染。

3.3明确界定规模化水产养殖类型

区分规模化和非规模化养殖主体并加强水质监测。以销售为目的的非规模化水产养殖因高污染、高风险、低产量等弊端在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其因达不到现规模化养殖的标准利用法律规制的漏洞进行大规模养殖,产生大量污染物却不承担负外部效应产生的治理责任急需法律规制。在各地积极制定或者修订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的过程中,建议可以通过技术性规范在术语解释中对规模化水产养殖进行界定,明确为:“规模化水产养殖,是指养殖水域面积超过20亩的水产养殖方式”,即养殖水域面积20亩以下的水产养殖不属于本条例的监管范围,排除对自给自足型非规模化水产养殖的管理责任。另外,“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水产养殖全产业链向集约化、精准化和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完成水产养殖智能监测的提升是大数据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按照现有智能监测和其他辅助设备缺乏或尚未投产使用的境况下,合理安排执法人员增强养殖用水水质监测也是理性应对策略。

3.4开展绿色无公害养殖

在开展水产养殖的过程中也会造成养殖环境的污染。这主要是因水生物自身的排泄物以及多余的饲料等造成的。因此,在开展水产养殖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绿色无公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了解水体污染的情况。具体方法,如在往水体中施加肥料的时候可以使用绿色肥料而不是化学肥料等。同时要选择合适的饲料种类。尤其是对于饲料中所含有的添加剂和各种化学成分要重视。最好选择绿色有机饲料进行养殖,以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此外,在对苗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选择健康、生长速度快的苗种进行养殖,以保证养殖产量和质量。

3.5大力推行循环水养殖模式

循环水养殖模式主要适用于封闭的水域,如果区域内不存在自然河流、大坝,养殖户可以采取人工方式来建造一个大型的养殖池塘。但这种养殖池塘使用一段时间后,水质会急剧下降,其中水产生物的生长繁殖也会受到抑制,需要及时对水源进行更换。如果将所换废水向自然区域内直接排放,一方面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应当做好池内排放废水的沉淀、过滤以及清洁工作,使这些进行过集中处理的废水的水质能够满足再次进行水产养殖的需求,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成本并有效缓解水产养殖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

结束语

通过对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水产养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水产养殖效果,污染的水环境会导致水产品质量下降。因此必须针对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关措施,才能保证水产养殖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成伟.注意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N].河北科技报,2019-10-22(B07).

[2]王书毅.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J].南方农业,2019,13(11):167+170.

[3]陈付坤.试论水产养殖中水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控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9(10):17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