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4
/ 2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研究

冯明

正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土地资源是社会资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尤其是城镇人口增长,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加之合理利用率低,土地整治也就是成为了一项必要的社会任务,通过土地整治对土地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基于此,本文结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要求,对规划设计的流程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土地资源;整理;规划设计

土地整理介绍

1)土地整理是在开发和保护两者同时兼顾的前提下进行的。要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就必须要保证土地资源的环境,在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注重对土地资源的环境保护,两者相互促进,所以土地整理需要以这两点为大前提。2)土地整理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通过改善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来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像是开发土地经济能力,以优质土地集约化来提升其经济性,整合优秀土地资源让其为社会的发展经济需要提供支持,这也是解决当前的土地和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矛盾的重要渠道。3)土地整理追求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和融合,通过土地整理来加大这三个内容的结合和渗透,形成互相支持促进的。

二、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原则

1.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应立足于长远的角度,除了保障基础性的经济效益外,还应该保持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这也是土地整理规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保障。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之下,土地整理规划工作也应该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为区域发展与增收做出相应的贡献。另一方面,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应该注重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结合,实现三者之间得相互统一,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2.系统化原则

土地整理规划的系统性特征决定了整体性原则的重要性,发挥系统不同组成部分的功能,重点提升工作效益。土地整理工作也应该选择经济科学、自然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切实解决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着的系统性问题。因为土地整理与规划不仅影响到社会稳定,还影响到生态环境的改善,所以,既要满足土地生产力的需求,还需要保障土地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3.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整理后的土地是否得到较高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是评价土地整理是否成功的指标。土地经营租放,闲散 ,低效率的土地较多,是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应该本着上述原则,制定科学的土地整理方案,实现土地整理后土地投入适当、土地利用充分、土地产出客观的目标。

土地整理工程规划设计分析

土地平整工程设计

1.1田块方向

1)便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充分保证光照条件,是促进农作物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田块方向应保证作物从早到晚一天当中能吸收尽可能多的光热。据国外实验资料表明,南北行较东西行增产,作物品质也有所提高。这是因为植物光合作用最旺盛的时间是一天的上午和下午,中午由于光照过强,温度过高,植物生命动力大大减弱,光合作用大大降低。基于这种情况,作物南北向配置时,光照充足,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不断增加干物质重量,使农作物获得高额产量。而东西向配置,不仅减弱叶面同化作用的效率,而且大大增加了由于作物的蒸腾所消耗大量的土壤水分,对作物生长不利。根据上述情况,在地形、地块形状、防风要求等条件允许时,尽量将田块长边方向设计南北方向(子午线方向)或接近南北方向。在地形、水质等特殊条件下,应尽可能使田块的长边平行于等高线,以利截排地下水。但地形平坦时(如地面坡度小于 1/300),田块也可垂直于等高线(即末级排水沟垂直于等高线)。

1.2田块规划设计与现有居民点、沟渠、道路和林带的关系

居民点、沟渠、道路和林带是费工多、投资大的农田整理工程项目。它们是依附于土地的生产资料,与土地的利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田块规划时,必须尽可能充分利用现有居民点、沟渠、道路和林带,使设计田界一致起来。耕作田块与居民点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生产上的联系,农民把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生产资料从居民点运往田间,又从田间把农产品运回居民点。因此,为了减少运输费用、缩短农机具和下地的空行距离、必须使田块与居民点间保持最短的距离和最便利的交通条件。

2.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

2.1灌溉工程设计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规定,项目区灌溉设计保证率需达 75%~85%。 根据相关规范并结合当地已有灌区规划经验,确定设计灌溉保证率为 80%。 对地区农作物需水量的预测和调查,根据项目区实地调查及相关原始资料,项目区内现采用相应的灌水模数。据项目区工程布局,可确定各渠道的长度和控制面积,再由设计水率和渠系水利用系数可确定各渠道的设计流量。

2.2排水工程设计

根据灌溉排水规范确定项目区的排水设计标准。依据当地有关资料,确定项目区设计暴雨量。对于控制面积较小的排水沟,在不超过作物允许的耐淹历时条件下, 可允许地面径流短时间内漫出排水沟,因此,可用排水面积上的设计径流深在规定的排水时间内平均排除的方法计算排涝模数或排涝流量。根据项目区的地形特点、植被状况、土壤类型以及各排水沟排涝区域的特点,排水沟的排涝设计流量除应满足排除田面降雨形成的径流外,还需考虑满足排除部分山体径流的要求,但由于山体植被覆盖率较高,径流形成时间应较田面径流形成时间滞后,故只在排除田面径流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加以修正。根据项目区地形特点和土壤性质,在保证流速不冲不淤沟床的前提下,确定沟道比降、糙率系数。排水沟沟深在正常排涝水深的基础上加 0.3~0.5m,以满足最大排涝水位和安全超高的要求。

3.田间道路工程

在规划设计道路工程的时候,基于对当前道路现状的了解,有选择性的进行废除、新建、修复等操作。在规划设计道路工程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片区、村庄之间的关系进行考虑。在村庄之间,应当设置田间道路,以方便二者之间的往来联系。同时,道路的规划设计还应当考虑到农民下地耕作的便利性,在为农民使用提供便利的基础上,尽量节约耕地、节省成本,对于生产路、田间路等,要尽量减少布置。在田块之间,应当根据沟渠走向来布设道路,从而为施工和以后的使用提供便利。此外,还应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的规范对道路的标准和间距进行确定。

结束语:总之,土地整理工作,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国土系统的体现,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为缓解建设发展与"吃饭"问题的矛盾。本项目区具有很好的交通、水利条件湿润温和气候的特点,给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价值提供了极大潜力。整个区域大多为成片且规模较大地块,整理后具备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便于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1]田滔.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研究[J].智能城市,2020,6(02):104-105.

[2]杜律,李松.基于GIS的土地区域整理项目规划辅助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9,42(20):107-111.

[3]胡涛.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的土地权属问题研究[J].河南农业,2019(26):47+49.

[4]关青.土地开发整理中GPS RTK的实施[J].建材与装饰,2019(15):214-215.

[5]庞韶鹏.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的原因及对策尝试[J].智能城市,2018,4(17):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