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提高心内科护理安全和满意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01
/ 2

护理风险管理在提高心内科护理安全和满意度中的应用

张玉玲 刘莎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山东 聊城 252600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提高心内科护理安全和满意度中的应用。方法:选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0例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在患者护理的安全和满意度进行研究分析,任意划分为2组,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风险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心内科护理采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降低安全事故,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内科;安全;满意度;应用

引言

伴随医疗水平的持续提高,人们对心内科护理工作提出更高的服务要求,但由于护理当中存在潜在的风险因素,可能诱发操作错误、给药问题、皮肤压疮、意外事故等风险事件。因此,注重加强风险防范管理有助于降低心内科护理风险,提高护理整体质量,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本文随机选择我院接收的100例心内科住院患者为对象,重点探究风险防范式护理实践于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具体效果,将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年龄59~77岁,平均年龄(69.57±5.35)岁,冠心病患者1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例,心律失常患者10例,心力衰竭患者8例;观察组年龄57~78岁,平均年龄(69.63±5.41)岁,冠心病患者1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例,心律失常患者7例,心力衰竭患者6例。两组患者的各方面因素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常规组向心内科患者施行传统护理管理:日常护理中,护士加强和患者的交流、沟通,注意缓解其负面心理;给予饮食指导和运动干预,保持病区、病房整洁干净;落实基础护理的相关工作。实验组向心内科患者施行风险防范式护理,详细内容为:(1)总结医疗护理管理中的潜在危险因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措施:积极完善心内科风险护理管理体系,对心内科护士进行全面系统的护理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重点提高心内科护士的风险意识、护患沟通能力、法律法规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掌握率等。(2)我们应该注意心理干预。及时干预护士和病人的消极心理,给予心理指导,尽可能消除病人的心理压力,有效缓解紧张、不安、抑郁、冲突等不良情绪,使患者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后续治疗,提高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依从性。(3)完善用药制度。在用药过程中,护士严格按照制度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形成良好的护士协作关系,共同做好药品管理质量控制工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护士负责配药工作。用药前应反复检查所用药品,并检查药品的保质期。在配药和输液过程中,应按照医生的指示设置警示标志,随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效果。(4)确保病房环境安全。部分住院患者思想混乱,行动不便。这些病人必须远离危险品,以防发生危险事件。病床上应加设防护栅栏,防止病人从床上跌落造成跌倒。防滑垫应铺在光滑的地板上,防止病人滑倒,造成事故。(5)加强生理护理和饮食指导。护士应指导家属进行局部按摩,帮助病人翻身保持舒适的体位。同时,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护士应为他们制定适当的饮食。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护患关系和风险发生率的情况,对两组的发生率进行计算,计算后将两组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处理。评价标准:(1)评估两组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评估工具为健康行为量表,总评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越强(2)评估两组患者的知识掌握情况,评估工具为知识调查表,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知识掌握情况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和指标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检验方法为t,表示方式为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表示为例数/百分率,并用x2检验,有显著差异表示为P<0.05。

2结果

观察组护患关系和风险发生率都比对照组低,总满意度又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安全与满意度对比

组别

例数

护理纠纷发生率(%)

风险事件发生率(%)

患者满意度(%)

观察组

50

3(6)

2(4)

47(94)

对照组

50

10(20)

11(22)

38(76)

3讨论

护理作为心血管疾病患者住院治疗的重要医疗内容之一,在患者的疾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护理的核心目标为安全,安全不仅仅指患者生命安全、还包括患者心理的安全。护理风险事件不仅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也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使患者对医疗护理的信任度降低,严重者甚至因为护理风险事件而产生心理性疾病。

心内科护理风险防范应注意事项如下:(1)医院应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考核,增强护士对护理风险相关法律意识,尤其是规范护理记录文书的写法,做到可追踪,既是对护士自身的保护,也是客观评价患者病情、总结、提升治疗护理水平的基础。(2)护士对心内科相关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高低与面临患者病情变化时的处理水平密切相关,同时对解答患者相关问题、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方面更为专业,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及护理配合,降低护患之间矛盾,提高护理依从性,降低护理风险;(3)随着标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各项护理操作单元均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加强护士规范培训,确保护士巡视病房、记录文书、查对自读等的执行水平,降低护理风险;(4)加强对护士学习能力培养,养成护理记录书写完毕再次检查的习惯;(5)按照规范执行药品、设备设施的规范化管理,认真核对各项标识,确保正确管理药品、敷料、设备使用安全等;(6)保持环境干燥、清洁、通风,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安全标识,有风险物品妥善放置管理。

综上,将风险分级护理应用心内科患者的管理中有积极意义,可以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增强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可推广。

参考文献

[1]戴洪恩.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J].名医,2019(11):211.

[2]吴凤兰,杨邦财,杨禹珍.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9,9(22):92-93.

[3]戴清.护理风险管理在提高心内科护理安全和满意度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