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的可怕之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21
/ 1

“慢阻肺”的可怕之处

赵香

巴中市中医院 四川 巴中 636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又叫做“慢阻肺”,英文名为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简称为COPD。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居于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居于全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近期,我国卫生厅对我国7个地区共20245名成年人进行了横断面调查,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在40岁以上的人群达到了8.2%,十分惊人。

总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全面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掌握基本概念,学会预防措施,远离这一劳人伤财的病痛。

1

什么叫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这种气流受限不可逆,呈现进行性地发展,最终导致肺的呼吸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以看作是支气管慢性炎症的一种终末阶段。

由于支气管长期的慢性炎症,导致支气管的管腔狭窄,形成了不完全阻塞。吸气时,胸腔的负压增加,与外界空气形成负压差,这种负的气压差吸引不完全阻塞的支气管张开,因此气体可以顺利地进入肺泡。肺泡是终末细支气管末端膨胀形成的泡状结构,是人体与外界环境发生气体交换的最小单位,只有进入肺泡的气体才能和血液发生气体交换。但是,呼气时,胸腔变为正压,与外界空气形成正压差,这种正的气压差反而会推挤狭窄的支气管收缩、萎陷、闭合,肺泡腔内的气体难以全部排出体外,下次吸气时能进入肺泡腔的有效气体就会减少。长此以往,病人的呼吸功能受到不可逆的损害,处于慢性缺氧状态。而肺泡腔则由于长期的充气过度,肺泡壁失去了弹性,原本正常的具有弹性的肺泡,变成了松松垮垮缺乏弹性的肺大泡,病人丧失了呼吸功能,如下图所示。

5e9e8ae0e26ba_html_9868fb8427192ce9.gif

2

如何判断是否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呢?

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通常具有支气管的慢性炎症,因此病人往往有咳嗽、咳痰的症状。除此之外,病人经常会出现喘息,自述感觉胸闷、有憋闷感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特征性症状是气短。病人常常自述吸气是正常的,但是呼不出气,觉得气短、呼吸困难。仔细观察病人的胸部,通常可以发现病人胸部的前后径增大,有过度膨胀的倾向,可以形象地描述为“桶状胸”。此外,病人还有呼吸频率增快、呼吸深度变浅、皮肤紫绀、双下肢水肿等症状。由于前倾作为的时候气道阻力最低,病人常常会不自觉地采取前倾座位,以缓解自己呼吸困难的症状。

有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还有可能出现全身症状,例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无力伴有功能障碍、精神不佳、抑郁或者焦虑等。这些全身症状没有特异性,主要是由于全身各器官和系统均处于慢性缺氧状态而造成的。

3

我们应当如何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呢?

首先,我们应当了解哪些原因可能会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和个人体质差异有显著的关系,患有支气管哮喘、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的人群容易出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除去个人差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实验,吸烟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有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吸烟的人群相比不吸烟的人群,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高达10倍以上。特别是吸烟史达到40年以上的老年人,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概率竟然高达83.7%。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的长期接触史也会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相比空气污染不严重地区的人群,更好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曾有过反复的肺部感染病史的人群也更容易出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显而易见,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就要远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防治病因。首要的措施就是,应当戒烟。烟草不仅会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它与体内多种疾病多具有明确的已证实的相关性。其次,要避免接触污染的空气,平时带口罩出门,做好防护。最后,要积极锻炼,增强体质,防止肺部的反复感染。

作者简介:赵香(1982-),女,籍贯:四川省泸州市,工作单位:巴中市中医院,学历:本科,职称:主管护师,方向:内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