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质量控制与关键控制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1
/ 2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与关键控制点

徐立刚

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 黑河市 164300

【摘要】:目的 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 通过明确输血程序,建立质量体系,提高人员素质,确定质量控制项目与关键环节。结果 输血过程所涉及的仪器设备、材料、冷链、实验过程、记录等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设施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和关键控制点是血液安全最大化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关键控制点

Clinical transfusion quality control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 abstract 】 : objective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clinical blood transfusion.Methods the blood transfusion procedure was defined, the quality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was improved, and the quality control items and key links were determined.Results the instruments, materials, cold chain, experimental process and records involved in blood transfusion were effectively controlled.Conclusion the quality control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of facility clinical transfusion are important measures to maximize blood safety.

【 key words 】 : clinical blood transfusion;Quality control;Critical control point

现如今,血液传播疾病不断增加,输血安全格外重要。为了确保学业质量及输血安全,我国不断加强血战规范化建设,逐步强化质量管理。2006年,卫生部颁发了《血战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明确要求血站必须建立和持续改进质量体系,质量体系应覆盖所开展的采供血和相关服务的所有过程,输血质量控制和关键控制点就成为血液安全最大化的重要措施。

1明晰工作程序与关键环节

1.1输血申请

输血申请是输血前的重要环节。包括:血制品选择、患者知情同意。传染病指标检测、输血申请填写五个子过程。血制品选择不但反映了医生的输血相关知识和诊疗水平,而且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决定输血前,需对患者进行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九项指标检测。符合输血条件,由经治医生逐项填写输血申请书,主治医生核准签字,并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后,医患双方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认可,并存入患者病历,作为是否履行告知义务的追溯性证据。

1.2血样采集

血标本采集实施一对一,即医护人员一次只能采集一位患者血样。采血后必须将完整的标签粘贴在采集血样的试管上。采集的血样和输血申请单应由医护人员或培训合格的授权人员送到输血科(血库),交接双方签字确认。核对在“采前、采后、交接”三处重点把关。采集血标本之前需仔细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与患者资料(或腕带)是否一致;血标本贴签前进行第二次核对,核对患者与标签信息一致才能贴标签;第三次核对是送血样者与输血科(或血库)工作人员核对血标本试管信息与申请单的一致性。每小时监测一次,一袋血应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血液输注时间超过12小时,应更换输血器。输血后将血袋保存于2℃一8℃冰箱24小时,以备出现意外情况时核查。输血完毕,将输血情况记录在病历中,医护人员逐项填写输血反应调查回执单,并于输血完毕后第二天退还输血科保存

1.3交叉配血

本环节事关患者生命安全,可分解为:血标本接收和处理。血型鉴定、配合性实验、实验结果核对、发出报告等子过程。交叉配血前,进行正反定型和hR(D)血型鉴定,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不合时,应进行抗体筛查实验,尤其是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收多次输血者。凡输注全血、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均应遵循ABO血型同型输注的原则。

2.1确定质量控制标准

我国目前与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全血成分血质量要求》、《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本单位工作程序、业务和管理需求,依照国家法规、行业标准、质量管理规范、仪器设备和试剂与材料使用说明等编写不同层次的质量管理文件,使之达到每项工作有标准可遵循,全过程受控,关键控制点可测量。

2.2建立质量体系文件

质量控制主要通过执行体系文件得以实现,结合ISO9001建立覆盖输血业务,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四层次文件,即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操作规程和记录。质量手册(纲领性文件)是对输血全过程进行总体策划;程序文件(指导性文件)主要就如何对质量体系中各要素进行组织、控制和管理给予规定说明;操作规程(操作指令)是操作层面使用的文件,包括质量标准、岗位职责、工作制度、作业指导书;记录是质量体系运行是否有效的见证性和追溯性文件,所有的关键环节都应有记录。体系文件运行有助于保证质量控制的系统性、连续性和追溯性。

2.3人员培训

输血工作人员应拥有相关任职资质,并通过岗前相关业务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管理规范、安全与卫生知识、本单位质量体系文件以及输血相关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等。培训应有培训记录,记录应包括满足岗位需求的培训计划、评估标准、培训实施记录、培训评估结果和结论,以及未达到培训预期要求时所采取的措施等。

2.4试剂与材料

2.4.1评估与控制

对欲购进的试剂与关键材料建立清单,对生产商和供应商的资质进行评估。诸如检测试剂应有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产品注册证,并在有效期内,试剂盒应有批检封签等。

2.4.2库存管理

对合格、待检、不合格的试剂与材料严格管理,分区存放、明确标识,防止使用过程中误拿误放。对温度、湿度或其它条件有特殊要求的,按规定条件贮存,在有效期内使用。

2.5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使用不合理,会给患者带来明显的或隐含的健康问题。血液保存温度要求是2℃~6℃,指示温度计要及时校准。医院要做到及时补血贮血,且禁止用家用冰箱贮血。

2.5.1建立评估机构

对购进的仪器设备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评估,生产商和供应商的资质须符合要求。仪器设备所需耗材充足,从市场上可以得到。建立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做到合理使用、精心保养、定时检查、及时维修。

2.5.2仪器设备管理

计量器具应定期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大型和关键仪器、设备均应有唯一性编号,明确维护和校准周期。仪器设备档案应有专人管理,有使用、维护和校准记录。有故障或者停用的仪器、设备应有明显的标识,以防止误用。

2.6过程质量控制

2.6.1临床用血管理

遵循合理、科学、计划用血的原则。医生掌握输血适应症、血液成分品种与应用范围非常关键。一次备血量超过2以洲)毫升要履行报批手续。输血科(血库)应当做好用血计划,并有一定的库存。库存血量是上一年同期全月用血总量的1/4一1/8,血型按0、A、B、AB大约3:3:3:1比例贮血(库存量),制定《急诊用血管理制度》和《应急用血预案》。

2.6.2冷链控制

输血科应有贮血专用冰箱,血液应按照不同品种、血型、规格分别贮存在不同冰箱或不同层内,并有明显标识。血液最好是竖立放置,不要过于紧密(以免防碍冷空气流通)。

2.6.3实验室质量控制

首先检测血标本是否符合要求,应为输血前3日内采集,无溶血、未被稀释的血样。交叉配血试验不能只用盐水法,还要选用能有效检出I娇抗体的方法,如凝聚胺法或微柱凝胶法(卡式配血)。在日常工作中,对每批ABO及Rh(D)血型单克隆抗血清进行效价测定,试剂开瓶使用1个月后至少每周测定一次效价,试剂用后应立即放回冰箱,贮存温度控制在2℃一8℃。

参考文献

张建武,邢志伟,王红.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5(2),32-041.

谭宝华,梅雪,王莹.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联合运用程序化管理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5),10-081.

陈卉,陈祥.血型实验室检验在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及输血安全中的作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3),0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