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增殖》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1
/ 2

《细胞增殖》教学设计

姬晓旭

西安市八一民族中学 陕西西安 710016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实验教学是促进学生达成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 ,“要让学生领悟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与研究中的作用”。本节课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模型建构的方法,通过教师合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常见概念的区分,以染色体的变化为一条主线,先解决本节难点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区别,再通过科学思维,从有丝分裂的意义入手,推测变化,通过学习验证,实施模型建构加深理解。

教材分析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后来认识细胞这个系统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减数分裂、遗传变异打下基础,是生物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和整个生物课程中占有重要作用。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前面对于细胞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学习之后,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细胞学基础。他们在初中曾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内容,但是对此了解得很浅,没有深入到细胞分裂过程的水平。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优势,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按照新课标要求加强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的能力,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

围绕新课标课程理念之“内容聚焦大概念”,提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本课围绕“细胞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这个大概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理解细胞增殖的概念及过程,理解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科学思维:基于细胞增殖的结果,用演绎推理、模型建构等方法概述有丝分裂的过程

科学探究:针对分裂时期的特点,探究体验细胞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变化规律。提高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勇于创新的能力。

社会责任:使学生对细胞的发展变化等问题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解释生命现象的社会责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各时期的特点。3、有丝分裂的意义

教学难点: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等重要概念的数量和行为变化特点。

六、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模型建构法、合作探究法、总结归纳法

七、教学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扭扭棒若干(分别代表来自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A4纸若干张。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min)

【教师活动】一颗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从细胞角度来分析,个体的长大主要是因为细胞大还是因为数目多?

【学生活动】复习旧知——细胞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所以细胞不能无限长大,个体的长大主要是因为细胞数目的增多,即细胞增殖。

【教师活动】:复习细胞增殖的意义、过程、方式。

【设计意图】:总结上节知识点,引入新课。

环节二:直观教学(约13min

(一)、细胞周期

有丝分裂可以连续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细胞周期。

学生阅读并讨论:  1、分析有关文字描述找出关键词语(什么样的细胞?起、止的标志?为何这样划分?) 2、根据图解描述什么是细胞周期。 3、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一样吗?

【教师活动】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不同,但是分裂间期都比分裂期长,这个时期都做什么?

【学生活动】为分裂期作物质准备,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适度增大。

【教师活动】DNA和蛋白质,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物质?

【学生活动】DNA和蛋白质可以共同构成——染色体。

【教师活动】展示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质,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变为染色体的图片,让学生识别。

【学生活动】复习染色质和染色体的联系。

【教师活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形态变化呢?结构决定功能,观看植物细胞分裂过程,大胆推测染色体的变化。

【学生活动】染色体先复制,再分开。

【教师活动】观看一条染色体的变化,注意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并画在本子上,请一位同学黑板展示。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区分概念及数量关系——染色体、DNA、染色单体,强化学生记忆。

【教师活动】展示有丝分裂的基本过程,学生观察个时期特点,注意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分别在什么时期,并且还有没有其他结构的变化。

观察个时期图形特点后结合书本上知识,层层设疑,引发思考。

师设疑

生回答

目的

1、间期染色质的变化?

复制

讲解间期复制的意义

2、前期变化?为什么染色体没有分裂?

两消两现一散乱,

散乱不便于调控

加深理解染色体行为变化

3、中期特点?染色体为什么不分裂?

形定数晰赤道齐,

排列整齐。

加深理解染色体行为变化

4、后期变化?

复制的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加倍

为均分做准备

5、末期变化?

出现两个一样的细胞

亲子代细胞遗传上的一致性

环节三:合作探究、模型建构(约15min

各小组分别讨论分配到的时期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并利用模型来模拟。

【学生活动】第一组、第二组:模拟前期 第三组、第四组:模拟中期 第五组、第六组:模拟后期 第七组、第八组:模拟末期

【教师活动】布置任务:观察完后,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情况,再进行小组讨论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用我们自己制作的染色体模型模拟一个时期的染色体变化,老师会请代表小组上台来讲解。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有丝分裂全过程后小组讨论交流,并开始模拟染色体行为变化。

【设计理念】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先是独立自主思考再到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探索,学会小组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学会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教学过程中实践的教学理念。

环节四:模型展示,规律小结(约10min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请代表小组依次上台模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细胞内染色体的变化。

【学生活动】代表小组上台模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变化情况,并讲解。

【教师活动】按照物理模型,绘制数学模型:染色体、DNA数量变化曲线图,最后分析有丝分裂的意义。

【设计意图】上台展示机会能让学生锻炼表达能力,充分展示自己以及小组的合作成果,提升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教师最后归纳总结更能突出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的全面发展。

九、作业布置

教师强化重点概念,请同学们继续完成染色单体数量曲线,预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有什么异同?

十、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含量多,时间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精心设计设问,引起学生主动探索思考染色体形态变化,改变了以往教学讲授教学法的局限,真正使学生参与其中,从有丝分裂的意义入手推测遗传物质的变化,先解决学生易混淆的概念­——DNA、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再此基础上学生自己推测有丝分裂过程,验证结果,建构模型模拟过程,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