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美农运用“气滞胃痞基本方”治疗 PDS(胃痞病,肝胃不和证)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3-20
/ 4

吕美农运用“气滞胃痞基本方”治疗 PDS(胃痞病,肝胃不和证)的临床分析

柯翠英,朱鑫焱,熊润,李磊,陈微,胡俊

安徽省宁国市中医院 242300

摘要目的 探讨“气滞胃痞基本方”治疗肝胃不和证PDS/胃痞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1月期间在吕美农名老中医诊室治疗的60例肝胃不和证PDS/胃痞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伊托必利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气滞胃痞基本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的总疗效、疗前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及疗前疗后单项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高度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在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在主症方面低于治疗前(P<0.05),在次症方面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在改善胃脘痞满、两胁胀痛、嗳气、烦躁易怒等证候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肝胃不和证PDS/胃痞病的患者进行“气滞胃痞基本方”治疗,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我们把它作为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关键词】气滞胃痞基本方;PDS;胃痞病;肝胃不和证;吕美农

胃痞病名在中医古籍中大多数散于“痞满”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为否满、否膈、否塞、痞满等。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至此明确了“痞”的基本概念。今人把胃痞病定义为自觉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望无胀大等病证。相当于西医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胃轻瘫、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范畴。吕美农主任中医师系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有50余年的临床经验,对于脾胃病的中医诊治有独到的经验。本研究选取吕老门诊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证PDS/胃痞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以观察“气滞胃痞基本方”治疗肝胃不和证PDS/胃痞病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Ⅲ诊断标准制定的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PDS诊断标准[1]:必须包括以下一项或两项:(1)餐后饱胀(发生在平常餐量后)每周发作至少3次;(2)早饱感(使其不能完成平常餐量的进食)每周发作至少3次。在诊断前上述症状至少出现有6个月,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1.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7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 及新世纪第四版中医内科学中关于肝胃不和证胃痞病制定其主症:(1)胃部痞满;(2)两胁胀痛。次症:(1)嗳气;(2)反酸;(3)烦躁易怒;(4)胸闷不舒。舌苔脉象: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至少2项次症,参考舌苔脉象即可诊断。

1.3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3.1纳入标准 符合PDS的诊断标准;符合肝胃不和证胃痞病的诊断标准;胃镜检查未见溃疡及糜烂;年龄20-80岁;半月内未服用任何抑酸药及其他影响

胃肠道功能的药物。

1.3.2排除标准 年龄<20岁或>80岁患者;合并有器质性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肝肾疾病患者;1年内行腹部手术患者;妊娠及哺乳患者;有焦虑及抑郁患者。

1.4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间我院治疗的60例肝胃不和证PDS/胃痞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其中研究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26~79岁,平均年龄(59.00±13.61)岁,病程1~20年,平均病程(8.7±4.72)年。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8~79岁,平均年龄(52.83±15.57)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8.03±4.57)年。本次临床研究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数据具有临床可比性。

1.5方法

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125)每天一次,每次一片,饭前服用。盐酸伊托必利片(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0186)每天3次,每次一片,饭前服用。

研究组给予“气滞胃痞基本方”治疗,其方剂为:北柴胡9g、炒枳壳9g、川厚朴9g、青皮9g、陈皮9g,生谷芽15g、生麦芽15g、云木香8g、炙甘草6g,每天煎服一剂,一天两次,饭后1小时服用。

上述药物均连续服用4周为一个疗程,停药2周观察疗效。

1.6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的疗效分析、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治疗前后中医各单项症状积分的变化及药物安全性指标(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

1.7 疗效判定

疗效评定指标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和2017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 制定。单项无症状该项记为0分,主症分轻度、中度及重度,分别记为2、4和6分,次症分轻度、中度及重度,分别记为1、2 和 3 分。舌苔脉象因个体差异大,故不记分。证候疗效评公式(尼莫地平法)为: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8 统计学方法

临床研究结束后,所有实验数据汇总,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等级数据用非参数检验。有关检验给出的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以P<0.01为具有高度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

两组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见表1。30例研究组患者中:临床痊愈10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33%;而30例对照组患者中:临床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比较P<0.05,说明研究组在治疗PDS中疗效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1 两组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疗效判定

总有效率(%)

Z值 P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研究组

30

10

10

7

3

93.33

4.81 0.03

对照组

30

3

7

10

10

66.67

注:经秩和检验,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两组疗前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见表2,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见表3。结果显示:P值均<0.05,说明两组在治疗PDS中疗效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且研究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表2 两组疗前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组别 例数 疗前 疗后 t值 P

研究组 30 15.70±4.47 7.07±4.00Δ 7.88 0.00

对照组 30 15.57±4.35 12.60±3.77Δ 2.83 0.01

注:经t检验,两组疗前疗后比较ΔP<0.05。

表3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组别

例数

疗后

t值

P

研究组

30

7.07±4.00#

5.51

0.00

对照组

30

12.60±3.77

注:经t检验,两组治疗后比较#P<0.01。

2.3两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疗前疗后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4,治疗后两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5。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疗前疗后在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比较

P值均<0.05,说明研究组能明显改善PDS中医证候,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患者疗前疗后在主证候方面比较P值均<0.05,在次证候方面比较P值均>0.05,说明对照组对PDS中医证候改善不明显。结合两组患者治疗后单项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说明研究组患者在胃脘痞满、两胁胀痛、嗳气、烦躁易怒等证候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反酸、胸闷不舒证候上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表4 两组疗前疗后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证候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

胃脘 研究组 30 4.53±1.57 1.33±1.09Δ 9.17 0.00

痞满 对照组 30 4.40±1.43 2.93±1.46Δ 3.94 0.00

两胁 研究组 30 4.33±1.58 1.40±1.19Δ 6.32 0.00

胀痛 对照组 30 4.20±1.42 3.13±1.36Δ 2.98 0.00

嗳 研究组 30 1.83±0.83 1.23±0.90Δ 2.68 0.01

气 对照组 30 1.87±0.86 1.77±0.94 0.43 0.67

反 研究组 30 1.73±0.87 1.20±0.92Δ 2.29 0.02

酸 对照组 30 1.77±0.77 1.67±0.84 0.48 0.63

烦躁 研究组 30 1.90±0.76 1.13±0.86Δ 3.67 0.00

易怒 对照组 30 1.93±0.74 1.73±0.78 1.02 0.31

胸闷 研究组 30 1.37 ±0.72 0.97±0.76Δ 2.09 0.04

不舒 对照组 30 1.40±0.81 1.33±0.71 0.36 0.87

注:经t检验,两组疗前疗后比较ΔP<0.05。

表5 两组治疗后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证候 研究组(30例) 对照组(30例) t值 P

胃脘痞满 1.33±1.09# 2.93±1.46 4.81 0.00

两胁胀痛 1.40±1.19# 3.13±1.36 5.24 0.00

嗳气 1.23±0.90# 1.77±0.94 2.27 0.03

反酸 1.20±0.92 1.67±0.84 2.07 0.05

烦躁易怒 1.13±0.86# 1.73±0.78 2.83 0.01

胸闷不舒 0.97±0.76 1.33±0.71 1.89 0.06

注:经t检验,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4],罗马Ⅳ把FD 分为EPS(上腹痛综合征)及PDS(餐后不适综合征)4-5]。PD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有多因素的参与,包括胃肠运动障碍、内脏感觉高敏、过度胃酸分泌、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精神心理因素、饮食因素、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6,7]。至今,西医在其治疗上尚无特效药物及方法,相比较而言,中医采用执简驭繁的临床辨病思路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小,因而具备良好的发展及临床应用前景。

吕老认为胃痞病是逐步形成的,不能归结于某一种致病因素,往往都是多因素的综合,但外乎胃肝脾三脏功能失调,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因此,吕老综览病因病机拟定了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胃不和、寒热错杂、胃阴亏虚五个证型,分别治以补脾益气、清热化湿、舒肝和胃、辛开苦降、养阴益胃[8],其中肝胃不和型临床多见。“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郁即会气滞,气滞势必碍胃,胃脘痞满胀痛是由于气机不通,故吕老根据临床经验和用药特点,拟定“气滞胃痞基本方”治疗肝胃不和型胃痞病,让气得通行,肝得舒畅,胃得调和。方中柴胡味辛苦,辛行苦泄,其性轻清上升,宣透疏散,尤善条达肝气,疏肝解郁。炒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且能降利肝郁之逆气,与柴胡一升一降起到调畅气机,使气血复常运行。厚朴苦辛温,能下气宽中,消积导滞,散满除胀,配伍枳壳行气消痞。木香气芳香,香能通气,为调诸气之要药,辛行苦泄温通,以此治痞闷嗳气,有调滞散气之功。青皮质重沉降,下行力猛,善疏肝破气,消积化滞。陈皮质轻力缓,温和不峻,善理气健脾,行气除胀。两药合用,行气消痞。生麦芽、生谷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炙甘草调和诸药以安中。此方体现吕老胃痞辨证治疗大法是疏肝、健脾、行气和胃[8]。临床应用本方,针对患者不同的兼证,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用相关药物:如嗳气明显加用旋复花、丁香、柿蒂、代赭石等;反酸明显加用乌贼骨、煅瓦楞子等;腹痛明显加用醋延胡索、徐长卿、炒白芍等;胃热明显加用蒲公英、虎杖、小剂量黄连或黄芩等;恶心明显加用扣仁、砂仁、姜竹茹等;咽部干燥不适明显加用木蝴蝶、沙参、麦冬、石斛等。

本次的研究结果表明“气滞胃痞基本方”治疗肝胃不和证PDS/胃痞病的临床疗效确切,明显优于单纯应用西药。

参考文献

[1] Stanghellini V,Talley N J,Chan F,etal.Rome Ⅳ-Gastroduodenal

isorders.Gastroenterology,2016,150(6):1380-1392.

[2]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595-259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34-139,366-368.

[4]陈灏珠,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98.

[5]DOUGLASA,DORSSMANMD .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M ].4版.方秀才,侯晓华,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6]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 2016(4):217-229.

[7]陈晓乐,禄保平.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7,9(08):133-137.

[8]熊润.吕美农运用“疏肝健脾-行气和胃”辨治胃痞[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31(2):15-71,72.

第一作者:柯翠英,1985年,女,硕士研究生,主治中医师,中医脾胃病专业

指导老师:吕美农,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