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3-20
/ 2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方法

黄英

顺庆区人民医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作为一种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持续性、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疾病,脑卒中多发于中老年人,不仅发病率高,致残率更是达到了75%。而吞咽障碍作为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对脑卒中吞咽障碍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而且还能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一、训练护理

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的系统的康复训练,不仅能够促进舌和咀嚼肌的运动,提高患者吞咽反射的灵活性,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当前国内外最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直接吞咽训练,二是间接吞咽训练。

1.直接吞咽训练护理

1.1选择合适的进食姿势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食姿势有三种:(1)仰卧位,即将身体躯干保持在30°的仰卧位置上,进食时,喂食者需在患者的健侧,患者的头部需稍微向前屈伸;(2)侧卧位,即患者向健侧卧位,通过重力的作用对患者进行喂食;(3)坐位,即患者的身体躯干保持伸直状态,头颈稍微向前倾,这一体位可对患者的气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患者进行正常的吞咽。

1.2选择合适的食物

在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直接吞咽康复训练时,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容易吞咽的食物。一方面,需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一些细软、无渣的食物;另一方面,还要遵循“先进食细烂食物,再进食碎状食物,后进食普通食物”的进食顺序,早期康复时尽量避免食用硬类的食物。

1.3食物的分配及一口量、进食的速度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在进行直接吞咽康复训练过程中,除了要选择合适的食物以外,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所需,对所食用的食物进行合理的搭配,不仅要注意营养的均衡,同时也要注意少食多餐。一般情况下,患者在开始训练时注意控制一口量及进食的速度。(1)一口量:稀液体1~20ml;果酱5~7ml;浓稠泥状食物3~5ml;肉团平均为2ml。对于吞咽障碍患者应先以少量1~4ml液体试验,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增减和调换。不同恢复阶段的患者吞咽功能不同,其一口量也应不同。(2)进食速度:食团的进食速度对患者是否顺利吞咽有一定影响,为降低误吸的危险,应调整合适的进食速度。如前一口吞咽完成后再进食下一口,避免2次重叠入口的现象。

2.间接吞咽训练护理

间接康复训练方式,包含了两套体操训练方法。第一套吞咽障碍康复体操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咽部进行的训练,其具体包括颈部运动、舌肌运动,以及咽肌运动等;第二套吞咽障碍康复体操主要是针对患者的食管进行的训练,其具体包括单臂举耸运动、双肩张合运动,以及绷颈提胸运动等。为了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患者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交叉进行康复训练。

二、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常会伴有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往往会导致患者感情释放失控,或情绪出现波动的现象,再加上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且发病急,所以患者在康复护理前后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如对康复没有足够的信心、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等,这些不良的情绪,都会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对于吞咽障碍患者而言,其在进食时往往都会产生自卑感,具体表现在进食时有明显的焦虑感,有意避开别人进食等。为了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积极地接受康复训练,医护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还可以教会患者通过深呼吸法、心理暗示法等进行自我疏导。

三、饮食护理:

由于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不仅影响食物的摄入,而且还影响了疾病的预后效果,为保证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适量的营养物质摄入,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增强患者的机体抵抗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应加强饮食护理,可通过鼻饲法、间歇性经口插管法等方式行胃肠内营养补充,在饮食护理时应注意:食物保证细软、无渣,温度适宜,避免过高过低,多进食新鲜果蔬和含碘食物等,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1、鼻饲护理

对于大多数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特别是病情发展严重的患者来说,需要进行鼻饲补充营养。在进行鼻饲护理时,需确认鼻饲管在胃内后方可灌注,在每次灌注前,医护人员都要对患者胃内的残留液进行仔细、认真的检查,要保证残留液少于100ml;一旦出现了胃内残留液过多的情况,则需要暂停进食;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时间间隔不少于2小时,温度38-40度为宜;注入的速度要匀速,不可过快;鼻饲后30分钟内禁止翻身、拍背、吸痰等操作,在灌注前后为了保证鼻饲管的通畅,则需要用少量温开水和生理盐水冲净胃管。

2、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营养法的护理

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营养法它是在吞咽障碍患者需要进食、水时将营养管从口腔插入食道,确定营养管在食道内后灌注食物,灌注完毕冲净营养管后即拔管的方法,优点:不用长时间留管,避免食物反流,减少误吸性肺炎的发生,减少了灌注次数,预防感染,利于吞咽功能恢复。

2.1.食物准备:糊状、温度适宜(38-40度)、量约400-500ml,用具清洁;

2.2.体位:摇高床头30-60度,如病人身体下移,要将病人向床头移动,脚头垫枕头支撑,以免下滑;

2.3.插管:一手托住营养管,另一手持营养管前端,湿润营养管前端,嘱病人张口,沿一侧口角缓缓插入,营养管通过咽喉部时(约14~16cm处),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在吞咽时顺势将营养管插至食道,若为昏迷患者应托起头部,使下颌靠近胸骨柄,徐徐插入营养管,插入不畅或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暂停插入,嘱患者做深呼吸,稍停片刻再插,并检查营养管是否盘曲在口腔内;如患者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发绀等现象,应立即拔出休息后再重新插入;

2.4.判断:在插入预定长度(30cm)时,应检查营养管是否在食道内,方法:(1)轻轻左右旋转,上下提插营养管,观察病人有无不适。(2)将管末端插入水中,呼气时是否有水泡溢出,(3)用灌食器先缓慢注入少量温开水(10-20ml),观察是否有呛咳。确定在食道内再开始注食;

2.5.注食过程中,发现食物口角溢出,即停止喂食(发热、肺部感染、颅内高压等情况时可减少喂食量或少食多餐),初次喂食量应由少至多,循序渐进,因人而定,或遵医嘱,如之前为鼻饲,即参考之前鼻饲量酌情增加;

2.6.喂食后,保持半卧位姿势30-60分钟,以免食物反流,胃、食管反流患者,晚饭尽量早(16:00);

2.7.注意事项:脑梗塞患者宜从患侧插入营养管,以减轻插管刺激引起的不适。口腔护理、雾化吸入、翻身拍背、吸痰等操作均要在饭前或者饭后2小时(即空腹)进行;

四、健康教育护理

由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一般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以及肢体功能障碍等,所以在进行康复训练及护理时,往往需要家属、医护人员的共同参与。为了能够让患者及其家属较为全面的掌握康复护理的正确方法,医护人员还需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护理,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教育内容,并通过书面宣传、口头传授或是亲身示范等方式,教会其如何选择合适的食物、如何对食物进行合理搭配,以及如何处理并发症等方面的知识及技能。与此同时,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脑卒中吞咽障碍常识的宣教,告知其常见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并提醒患者定期到医院检查。

结论:综上所述,对于吞咽障碍症状较轻的患者来说,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咳嗽和肺部感染;而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来说,则有可能引起窒息甚至是死亡。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则需对其进行训练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多方面的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