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科技型国企如何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2-14
/ 2

新时期科技型国企如何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蔡磊 张迪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89

摘要:科技型国企的科技水平代表着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只有不断提升新时期科技型国企核心竞争力,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软硬件产品,推动科技革新,才能有效推动国家整体社会经济效益。因此,新时期科技型国企如何有效推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变得极为关键,只有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才能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为国家社会创造的经济效益才能更高更多。

关键字:新时期;科技型;国企;科技成果转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有企业逐步进入体制改革阶段,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在科技水平高度发展、社会经济飞速提升的新时期背景下,国有企业想要迎合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就需要不断进行制度完善。科技型国企的科技水平代表着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进行大量基础科学研究,只有不断提升新时期科技型国企核心竞争力,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软硬件产品,推动科技革新,才能有效推动国家整体社会经济效益。因此,新时期科技型国企如何有效推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变得极为关键,只有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才能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为国家社会创造的经济效益才能更高更多。

一、科技成果分类

科技成果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出的具有某种被公认的学术或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其具有新颖性与先进性、实用性与可重复性同时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并且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科技成果可依据其性质分为三类:

1、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

2、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

3、软科学成果,是指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动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研究报告。

科技型国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基础性科研,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将产生大量与业务领域相关的发明专利等基础理论成果及应用于工程项目过程中的新技术、新软件等应用技术成果,大量科技开发工作者总结提炼科研成果形成大量的研究报告等软科学成果。因此科技型国企的科技成果种类繁多,技术含量较高,是一座巨大的科技宝库,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就是开发宝库,转化成生产力,创造经济效益的过程。科技型国企的科技成果多为职务科技成果,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将带来所有权、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打通科技型国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二、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

1、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

科技型国企科技成果一般由项目研发团队在项目攻关过程中科研成果转变而来,技术研发团队将科研成果不断完善提炼,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结合市场需求或潜在用户需要,进一步扩充科技成果内涵,并形成软硬件产品与用户对接,根据用户需求不断优化产品,扩展产品功能模块,提升品控,最终实现产业化。

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科技成果主管部门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保障整个过程稳定可控。人力资源部门不断修订成果转化后激励配套政策,并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科技转化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培养项目管理人员,加快成果转化进度。财务部门负责项目成本控制等专业工作的同时争取地方及行业各类项目补贴,以进一步提升项目利润。

2、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

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自行投资实施转化、向其他个人或单位转让科技成果、许可他人使用科技成果、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出资比例等。鉴于目前国有企业的运营方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主要为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随着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的不断优化,各地政府借助学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及制造型企业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协同创新平台,该平台突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使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地汇聚,充分释放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有效解决创新主体、创新动力及成果运用的基本问题,通过产学研结合,梯队式培养科技人才,同时在产业园区内实现上中下游产业链无缝衔接,大中小企业良性发展的稳定格局。

个别业务领域较广的大型国企可在企业内部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统筹使用企业内部人才,共享产业链上下游科技成果及生产制造平台,孵化高科技企业,企业产品附加值较高,且在行业内具有较好的潜在用户群,有利于产品的销售,并易建立较为稳固的客户关系,为后续产品的升级换代提供便利。同时也为跨行业争取用户,扩展产品功能,提升服务内涵提供了可能。

3、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难,关键在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导致高校院所推动成果转化的热情减弱,同时还加剧了科技成果质量不高、产品更新换代周期较长、企业投资滞后、政府扶持力度减弱、创新研发进度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最终降低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国有资产与人才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权激励的效果。我国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推动了“将职务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给高校院所”的改革。企业应加快配套薪酬体制的探索修订,需建立和完善与创新发展战略目标相匹配的激励机制,重视中长期激励,探索技术要素参股制度,建立对企业管理者和骨干科技人员的股权、期权、分红权等激励制度,保持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探索建立岗位薪、绩效薪、项目分红等向结合的科技人员薪酬体系,对掌握核心技术的尖端人才实行以工资为主,特殊津贴、股权激励等短、中、长期相结合的薪酬制度,留住科技人才,梯队式培养科技新生力量,加大技术经理人的培养力度。同时推进评聘及职称制度改革,促进人才的多元化评价和拓宽双向成长渠道。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还应对创新失败具有一定的容错机制,保持科技人员创新氛围。

4、产品质量管控及知识产权管理

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后易出现产品质量管控力度减弱,影响产品口碑。因此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经理人需对整个技术转移全流程强化管理,做好技术转移前期的策划、调研、评估、规划,中期的后续服务项目展开,后期的技术市场化和产业化开发的组织。

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协同创新库,构架高价值专利组合,企业应围绕自身的愿景和使命,结合自身面临的来自客户和市场、竞争对手以及替代性技术的各种挑战,制定自身的专利战略宗旨,并以此构建适合自身战略的专利组合,协同完成专利挖掘、专利创造、专利组合保护、专利组合优化、专利组合放弃等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对构建行业进入壁垒、提升专利影响力、应对和发起专利诉讼等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于转化应用,服务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如果不能有效转化应用,那么再多的创新也没有意义。基于当前制约成果转移转化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加大对科技人员职务成果的税收政策激励,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有利于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追求卓越的科技创新文化和氛围,让更多科技人员实现个人价值,进而形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