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细节德育之良好品格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1-13
/ 1

论细节德育之良好品格培养

唐贞奇

泸州市龙马潭区江北学校淡思校区 646000

有两个同时去公司面试的人,其中一个因为弯腰捡起了地上的垃圾而被录用。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显而易见,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品行在生活中会有重大的影响力,关键时候会影响你的一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这是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结合学校家与实际,竭尽学校教育的力量,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并把它作为我的座右铭: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如果把这句话放在道德教育层面上则属于细节教育的范畴,把小事做好了,才谈得上做大事,有了细节教育,才可谈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对青少年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

一、学传统礼节,以礼导其行

如今一代青少年,整天沉溺于网络,手机,关注外国的“洋节”,却对中华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或是一无所知,所以,让学生学传统,懂礼仪这一任务迫在眉睫。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代汉族十分讲究礼节,礼俗别具一格。 “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些传统的礼仪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的中华儿女,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传统的礼仪很多,结合现代社会发展,我认为当今青少年应加强仁爱教育,礼貌教育,善心教育,这是刻不容缓的。

仁爱即宽仁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这是人之常情,又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史上有张良曾因桥下为老叟拾鞋而得兵书,孔融因让梨而流芳千古……这些事所蕴含的尊老爱幼,俭良谦让的美德,却在当今某些“小皇帝”“小公主”的身上淡化了,失落了,如今让学生在此学习中国传统的美德,这就是学校仁爱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通过“感恩教育”“知荣明耻”教育或在班会,集会上讲述尊老爱幼的典型来带动大家了。

当今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冷漠无私的品行,同学之间不懂得温和谦让,缺乏谦恭友爱,为此我们要从学生们的礼貌问题入手,开展礼仪讲座,比赛,表演,让学生们在学校的大课堂中学会基本的礼貌,养成同学友爱,尊师重道,经常使用“谢谢”“请”“对不起”等自眼的习惯。

着眼于引导学生善于体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让孩子从小接收体贴别人,关怀别人,理解别人的教育,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尊重”“友爱”的意义。

我们要鼓励学生从小孝敬父母。教师要告诉学生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还要强调要把这些要求变为自已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学生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应主动照护,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还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诗经》,《弟子规》的背诵与理解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重身教,以行导其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身教”大于“言传”的力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会让孩子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打心眼里佩服并且以师其行引导自己的言行。所以,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必然使学生明白一个良好的品行——公平对待他人。“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作为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端正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时时处处做好他们行动的表率,为他们树立起可供学习,模仿的“样板”。

在教育教学生活中,教师要用具有表率作用的良好品行去影响学生,例如,见到学生主动打招呼;主动赔礼道歉承认错误;说话算话讲诚信;尊敬长辈;学会感恩;无形中,教师就成了学生的德育教科书,并且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我们的细节德育就很顺利了。

三、动之以情,以爱感其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进行品行教育中,一名优秀的教育者不乏用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

教师要做到爱而有度,严而有格。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是很敏感的,一句亲切的话语投到学生心中,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必胜信念,对于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教师要帮助他们究其病因,用一颗爱人之心去爱他们,重塑他们的美好品行。

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把细节德育融入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出一个个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