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演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30
/ 2

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演变

韩婷婷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2

摘要: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继承政治权利,由混乱的父子承袭、兄弟相继、叔侄传递制度,演变为统一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早在秦朝商鞅时期,商鞅发现强大家族结盟垄断资源,日益膨胀的实力和野心,一定会威胁中央的统治,因此有必要进行法制改革,削弱家族势力,虽然商鞅的改革以失败告终,但却开辟了由身份继承向财产继承过度的演变。从最初的不受重视,权贵阶级重权轻钱,到后来的重心转移,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统治下,财产在逐渐代替权力的珍贵,中央集权也越来越稳固。

关键字:嫡长子、身份继承、财产继承、中央集权

Abstract: in the feudal society, the ruling class inherited political rights, which evolved from the chaotic system of succession of father and son, brothers, uncles and nephews, into a unified system of succession of firstborn sons. As early as in the Shang Yang period of Qin Dynasty, Shang Yang found that the powerful family alliance and monopoly resources, the growing strength and ambition will certainly threaten the rule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o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legal reform and weaken the family power. Although Shang Yang's reform ended in failure, it opened up the excessive evolution from personal inheritance to property inheritance. From the initial neglect and the emphasis of the powerful class on power rather than money to the later focus shift, under the rul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entralization, property gradually replaced the value of power, and the centralization became more and more stable.

Keywords: firstborn son, identity inheritance, property inheritance, centralization

一、继承制的历史记载

中国古代继承制度历史悠久,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提到“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 南宋流传的 “夫亡而妻在,立继从妻;夫妻俱亡,立继从其尊长亲属” ; 《大明令•户令》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数量半分;如无别子,立应继之人为嗣,与奸生子均分;无应继之人,方许承绍全分。 ” 无论是哪种形式,在 “家国同构性质下的专制政治”这种环境下,一方面,君臣父子、上纲上线的家族政治文化强了“君主”的权力,其特征在于,不仅建立了严肃的等级观念,而且,混淆“君臣”和“父子”的概念;把天下比喻成大家,臣子臣民需要如对待长辈般尊敬君主。另一方面,家族政治文化对于集权制统治文化的利大于弊,由于继承制度的尊卑有序,强化了“长嫡承统,万世正法”的价值观,有效地避免了多子文化中,衍生出的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之战,从而维护了君权、父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不过也有例外,总有少数富有野心的能人突破道德束缚,其中玄武之变和靖难之役是先后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政变,并且发动者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也分别开创了“贞观之治”和“永乐盛世”的昌盛局面。

二、身份继承与财产继承

说起继承制,在中国古代主要以身份继承为主,财产作为身份的附属品,价值远不比身份重要;在权贵阶级主要是身份继承,在平民阶级才有财产继承。

直到清代洋务运动的兴起,许多皇权贵族以兴办洋务为荣,改变了几千年来深植于中华人民心中的“重农轻商”思想,促使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人们改变了对于财产的看法;随着对经济认识的改变,人们开始重视从财产继承中获利的方式。

自我国古代以来,经历了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家族利益而传递政治权利,先后由混乱的父子承袭、兄弟相继、叔侄继承制度,逐渐形成并统一成嫡长子继承制度。其中,嫡长子继承制度是社会更替的产物,也是最贴合华夏大地统治需求的继承制度;其统治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与文化长达数千年,从最高权力机构-皇帝到地方权贵家族,无不墨守成规。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嫡长子不仅明确后嗣尊卑,并且连女性在家族中地位也有规制,如妻妾、正侧之分;在以父权制为中心建立了男权制的封建社会中,皇宫内大臣一方面通过家族联姻谄媚皇权;另一方面勾结朝内大臣结党营私,以保住身份地位,使家族长久兴旺。后宫女性为了登上正位绞尽脑汁、专注生育,由此母以子贵的思想诞生于以父权制为核心思想的中央集权。但在另一方面,身份继承也可威胁到社会稳定,导致了政权危机。早在秦朝商鞅时期,商鞅发现强大家族结盟垄断资源,日益膨胀的实力和野心,一定会威胁中央的统治,因此有必要进行法制改革,削弱家族势力,用法律约束地方权贵,在变法期间,庞大家族体系无法承受连坐制度等严苛的惩罚,地方势力甚至在一夜之间就可被消灭。严厉的变法达到了效果,手段却不够温和,一时不能够被世人接受,地方权贵阶级的突然倒塌,也伴随着社会秩序的紊乱,无疑不给中央造成烦恼。因此这段改革以失败告终。但是商鞅给中央的提醒无可厚非,从身份继承向财产继承过度,削弱家族势力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科举制度由此诞生,虽然靠科举翻身比登天还难,但是每个时代总会有很多杰出的平民人才脱颖而出,朝廷中的权贵家族也无法长期得势。

三、总结

商鞅变法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具代表性和开创性的变革,正如上一段所说,法制会巩固中央集权,但也会打破本来的社会秩序,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来说,中央很难落实到偏远地方,统治者有时不得不考虑改变的成本及风险。另一方面,以父权制为中心的儒家思想,既维护了中央势力,也不会威胁到任何权贵家族,表面上一团和气、天下大同,所以对于统治阶级来讲,相比于强硬的法家,更喜欢儒家的温和,因此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时段都是推崇儒家思想,权贵阶级要讲仁义,普通平民要慈孝,奴隶要感恩,人性本善其乐融融。但结局也相似,地方势力割据,与中央矛盾日益激烈,最终导致政权危机。

财产继承则完全不同,从最初的不受重视,权贵阶级重权轻钱,财产分配一直坚守人人有份制度,就连封建社会时期没有地位的女性,甚至也可以拿到一份家族财产。到后来的重心转移,自清代洋务运动的兴起,许多皇权贵族以兴办洋务为荣,改变了几千年来深植于中华人民心中的“重农轻商”思想,促使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人们改变了对于身份和财产的看法;随着对经济的认识不断改善,人们开始重视从财产继承中获利的方式。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统治下,财产在逐渐代替权力的珍贵,中央集权也越来越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