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与修复体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24
/ 2

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与修复体系研究

石小娟

武汉智汇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79

摘要: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连续三十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全国各大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大批污染企业搬迁,由此遗留的大量受到严重污染的土地对当地环境存在长期的潜在污染影响。在时代的快速革新下,人们愈来愈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为了对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最大程度降低,就必须对污染场地环境修复体系与风险评价工作进行不断完善。基于此,本文主要介绍了污染场地,分析了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属性,探讨了影响污染场地环境评价标准建立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基于控制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修复措施,希望能给业界人士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修复

前言:在我国逐渐实施“产业转移”、“退城进园”以及“退二进三”等政策后,重污染行业大批企业搬迁和关闭问题出现在大多数城市中,导致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遗弃、遗留场地,这就是所谓的污染场地,其一般指因突发事故、有毒有害物质迁移或者处置、处理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因从事生产、经营、堆放、贮存、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不仅包括场地周边居住领地、生物体、空气、地表水以及土壤,还包括场地内部的各种废弃物、设备、车间墙体、地下水和土壤,会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危害到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1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属性

1.1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差异性

在一定程度上,污染场地上的环境风险评价还存在差异性与针对性。由于在社会经济条件上,环境风险承受对象是不同的,所以,评价标准工作受特定条件的影响,需要结合实际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及其相对应的风险受体情况进行制定,而针对性特点就可以在这方面充分体现出来。

1.2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目前,有一定的客观性存在污染场地环境评价工作中,作为环境风险承受对象,生态系统和人类肯定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种表现是十分客观的,主要指在自身能够承受风险的能力与程度。例如,作为环境风险其中的一个受体,生态环境受自身水平的限制,会降低对污染物质的抵抗能力,制约包括涵养能力、整个系统类型以及生态环境本身质量等多个方面,我们可以发现,从这个角度来看,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1.3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污染场地是城市化、工业化的遗留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着人们对于认知风险、识别风险、管理风险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但是人们的承受能力和意愿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在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权衡对比过程中,生存占据首位,而发展则为其次,在生存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前提下,人们可以选择接受较高的风险以换取社会的经济发展;而发展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则意味着人们可以选择性的接受较低的风险水平。

2影响污染场地环境评价体系建立的相关因素

2.1环境评价体系会受到场地长期发展策略的影响

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管理,在确定可以接受的风险程度时,必须在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因素综合考虑下进行,进而保障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与管理。风险管理水平越高,风险的接受水平越高,风险控制和应对能力就越强。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基于风险的管理”是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避孕药之间综合决策过程的权衡,而污染场地带来环境和社会的风险水平就是其管理的目标,要求根据风险等级划分污染场地,在对环境安全与人体健康保证的基础上,对修复的优先次序进行确定,应优先在环境危害最严重的场地分配基金等资源。

2.2环境评价体系会受到场地自身特性特点的影响

对场地的管理与控制而言,场地的自身特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场地中的生态价值与生物区系组成的意义、场地周边土地的利用情况与环境、场地特征污染物以及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等。在选择管理技术时,其会受到场地水文特征和地质条件的限制,所以,技术上必须要对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可信度及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修复目标的可达性,管理和控制技术的可行性、实用性及适用性等进行充分考虑。另外,评价标准的确定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风险损害、风险效益、恐惧感、延续性以及风险后果严重性。

2.3环境评价体系会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

人们的风险认知水平在同一地区和国家的各个阶段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风险损害及风险收益的认识也不一样。比如,一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那么人们往往会忽视风险造成的损害,只是一味的注重其带来的收益,更看重发展,所以,接受风险的水平会更高。另外,科学技术水平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而能否客观的认识环境风险评价标准与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基于污染场地环境风险控制的修复措施

3.1在修复时,充分利用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技术

根据工艺原理的不同,常用的修复技术可分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目前我国修复技术较为成熟的有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土壤气相抽提、热解吸、固化/稳定化、物理/机械分离、玻璃化修复和电修复技术等)、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等)、联合修复技术(物理与化学联合修复,物理、化学与生物联合修复和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等)。各种修复技术在作用原理、适用性、局限性和经济性等方面均存在各自的特点,在特定场合的污染土壤进行工程修复时,需根据当地的经济实力、土壤性质、污染物性质、资源条件等因素,进行修复技术的合理选择和组合工艺的优化设计。通过采取修复技术手段,对污染场地产生的环境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最大程度降低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危害。

3.2在修复时,充分利用工程风险管控技术

针对经风险评估确认地块污染风险超过可接受水平,且暂不开发利用或者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与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通常采用工程风险管控措施,移除或者清理污染源,采取污染隔离、阻断等措施,防止污染扩散。工程风险管控技术目前常用的为阻隔技术,阻隔技术是通过铺设阻隔层阻断土壤介质中污染物迁移扩散的途径,使污染介质与周围环境隔离,避免污染物与人体接触和随降水或地下水迁移进而对人体和周围环境造成危害的技术。阻隔技术的优点较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实施起来的成本相对较低,技术相对较为成熟,不需要很长时间的建设周期,对环境风险控制工作的各个类型都能适用,能提升风险管控的整体水平,可广泛应用于控制工作中。

3.3在修复时,充分利用监控自然衰减技术

监控自然衰减技术是指利用污染场地天然存在的自然衰减作用使污染物浓度和总量减小,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达到污染修复目标的一种污染修复方法。监控自然衰减技术适用的污染物主要有石油类、有机溶剂、苯系物(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等,目前常用于地下水污染场地中。污染场地属于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可通过自身能量自我调节,即便场地受到污染也一样,这样对于小污染场地内部浓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降低,修复成本较低,能够自然发生且将污染物转变为无害化降解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污染场地的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的基本属性、影响因素及修复措施进行了系统性的理论探讨,并对常用的基于污染场地环境风险控制的修复技术进行了相应的介绍,希望能为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与修复体系结构模式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提供一些参考性见解。

参考文献

[1]对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研究[J].李凌,周智来,陈辉.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8(08).

[2]李广贺,李发生,张旭,等.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与修复技术体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