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认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3

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认知

荆文文 郭永泽

青岛工学院, 山东省 胶州市 266300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加剧,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自我认知欠缺、知识储备欠缺等多方面因素,或多或少出现了不良的就业心理问题,成为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绊脚石。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不仅归结于学生自身因素,更与社会大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息息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

引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和能力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确保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自高校扩招至今,大学生数量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仅为114万,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820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就业难度增大,无疑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此,积极有效的对就业心理进行调适,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1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

1.1社会适应性差,缺乏自信心

很多大学生在就业之前没有接触到社会,缺乏对社会和未来职业的认知,当真的要走向就业这一环节的时候,他们就和社会和就业产生了陌生感,有些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该做什么。一旦在就业的过程中碰壁,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形成了自我贬抑,产生了心理恐惧。

1.2攀比心理严重,眼高手低

很多大学生在就业的环节不能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择业条件无法客观的分析,一味的羡慕别人的就业选择,而忽视了自己。在理想和现实当中,这些学生不能够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面对不同的工作岗位,患得患失,挑三拣四,从而加重了就业过程中的不安情绪。

1.3定位不明确,缺乏职业规划

而很多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大学期间主要围绕专业课进行学习,并且由于不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的动力不足,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另外也没有培养工作所要求的必备能力。同时,这些人群在求职的时候目标不清晰,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使求职变得盲目,缺乏针对性,降低了求职的成功率,就业心理压力也无形增大。

2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2.1独立意识不强,产生矛盾、依赖心理

就业依赖心理在“95后”大学生身上体现尤为突出,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父母、爷爷奶奶乃至整个家族的呵护下长大,也在学校、社会的关怀下成长,习惯大事小事听父母和学校的意见,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决断力。在毕业就业上也逐渐依赖父母、老师的帮助,更有甚者认为凭借家庭的社会关系、父母的人际关系就能不劳而获,甚至将自己找不到工作、考不上公务员的责任推给父母,责怪他们没给自己安排好工作,或是有埋怨社会竞争力大,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这种依赖心理只会让自己变得懒惰和被动,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一旦没有靠依赖他人获取到就业机会就会心存怨愤,更不利于以后的职业发展。

2.2就业观念不合理

大学生常见的错误的就业观:理想与现实脱节,一步到位。大学生择业时不能准确的自我认识与认识现实,对未来期望太高,与现实背道而驰,对自我定位不是很准确。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很多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大多数学生只关心眼前技术能力提高上,对于长远的提高技术能力的方法却漠不关心,导致其自身综合能力受到了极大的约束,限制职业文化的多元化获取渠道,所以高职毕业生总体表现为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2.3抗压能力不足,产生自卑、焦虑心理

一些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有的是因为自身条件不自信,比如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履历不突出等,有的是自身抗压能力不足,在求职中受挫几次就对自身能力持有怀疑态度,不敢正视现实,不能理性地看待就业竞争,容易将找工作的失败归结于学校不好、专业不好、家庭关系、性别歧视等外界原因。错误的归因让他们感到恐慌和极度不自信,不敢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自卑和怯懦的心理使得他们在求职时表现出紧张、害怕、不善言辞,最后在面试中无法展示出自身优势,表现不佳,错失就业机会。毕业生在身处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往往会因为目标不清、面试受挫、抉择困难而产生一定心理压力,感到惶恐不安、紧张焦虑等情绪。大多数学生在大一到大三的学习阶段很少考虑过未来的职业方向,在进入大四时突然感受到就业压力便开始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担心以自己的能力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以及对踏入社会的迷茫和对未来的职场生活过度担忧和紧张。

2.4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

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并不成系统,只是一些零散的关于创新创业的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学校大多都是通过讲座或是公开课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和创新创业有关的内容,教学内容陈旧,没有太大的教学效果,无法跟上时代脚步,显得与社会脱节,难以解决出现的实际问题。毕业生在面临就业选择的时候往往缺少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去向、就业准备、自身能力缺少规划和定位,面对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各种就业培训和招聘会,又不够重视,自我规划意识差。

3大学生心理压力调适措施

3.1顺应时代要求,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

进入新时代,社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下行压力出现,这些都给当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要尽早正确认识学业与就业的关系,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联系,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制定符合实际的职业规划,并切实提升自身能力。学生在确定了发展方向后,要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学习相关领域知识,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更要注重借助在线课程等网络资源。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大学生应在课余时间和假期“走出去”,深入地进行社会调查和专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和实践技能。学校也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这样的平台不仅能展现学生的能力,更能够使他们在过程中寻找优势和发现不足,提升就业、创业的信心。另外,大学生也应该正确认识到当今就业、创业环境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要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积极应对,不屈服退缩、不气馁焦躁,提升自我效能。

3.2提高自我能力,制定合理的择业目标

就业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竞争的过程。 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强化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首先,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要对自己全面要求,从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方面入手,对自己严格标准,为应对就业提供强大的资本。 其次,制定合理的自我规划。 就业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大学生应该从自我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自我规划和方向,不要随波逐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通过自我规划的设计,能够让大学生在就业中少走弯路,能够让自己的心情放松,防止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的问题,更不会在就业之后出现无比失落的情况。

3.3认清就业形势,保持良好择业心态

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体制也从传统的统招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2018年,高校毕业生高达820万,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大学生应该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个清晰的认识,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要眼高手低,职业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贵贱之别,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不同职业,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形势固然严峻,但是,大学生毕业要对自己有个清晰的定位,对就业形势有个清晰的把握,保持一个良好的责任心态,积极应对就业压力。要对自己的未来有个清晰的规划,坚持脚踏实地,理性选择,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让自己的心情变轻松,水到渠成。

4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途径

4.1高校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育人效果

一是激发所有学生内在的积极心理力量。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内在都有自我向上的力量,都有发挥其积极作用的潜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心理力量,将所有学生作为自己的教育对象,培养他们幸福生活的能力,帮助其发展综合素质。在内容上注重学生快乐、宽容、尊重、感激等情感,对于问题和障碍,告诉学生应该如何预防,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唤醒自身的积极力量。二是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校园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覆盖到教育的方方面面,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并且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性格、气质、兴趣和能力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充分满足,得到安全归属感和主观幸福感,积极投入学习生活中。比如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等,让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再局限于心理问题上,而是拓展到增加幸福感上,提高认知,注重自身的情绪体验,在活动中认识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三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应该与学生的日常教育融为一体,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体系,充分调动各级组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开展对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二级单位指导开展各个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正向引导为主,使学生在各种实践中去体验自我的心理活动过程,并解决出现的问题,促进良好身心状态的形成。

4.2家庭和社会彼此协作,共同参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一是社会要积极支持。对于大学生来说,正是学习、情感、就业、个人发展等各个方面成型的关键时期,会面临诸多压力,这一时期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因此构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社会支持,能够很好地减少心理问题发生,避免极端状况发生。一方面,在不同领域的社会人士,对于大学生要进行耐心的引导,用自身的言行去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从而获得满足,更加地热爱生活。另一方面,除了个人,政府管理者、媒体也要发挥积极作用,作为积极品质的传播者,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念,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供最好的土壤。二是家庭要积极参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家长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要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影响,要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家长在家庭中要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步,鼓励孩子在学校中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其各方面的优秀品质,让孩子在生活中不断历练,做生活中的强者。平时多关注孩子,与孩子多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树立积极心理健康观念,认识到家庭是培养孩子积极心理品质的坚强后盾。

结束语

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社会、学校、大学生都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建设,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并及时向心理咨询老师咨询。学校除了应该加强就业心理的指导外,更重要的是以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改革教学体制、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情商,使其更好地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1]方其富.当代大学生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就业心理引导[J].福建质量管理,2015(12):201.

[2]杨立敏.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及调适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35):75-77.

[3]陈莹,马慧.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来源及对策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35(06):129-132.

[4]王孙琳,胡承功.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轻工科技,2015,31(11):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