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式 PBL教学在呼吸系统中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3

整合式 PBL教学在呼吸系统中的探索与实践

袁海虹,包辉英,周波,汪庆玲,杨智昉 *

上海健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上海 201318; *通讯作者

摘要: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整合课程将基础与临床医学进行有机融合。PBL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自主讨论式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以医学课程整合为导向的PBL教学,结合课程整合及PBL的优势,是一种整合式PBL教学新模式,本文将对上海健康医学院对该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介绍。

关键词: 医学整合课程;PBL;呼吸系统

基金项目: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编号:C16088)

上海健康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编号:JG(17)09-A2-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卫生服务要求逐渐提高,对医疗工作者的期望也越来越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显得十分迫切。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本学科知识独立性和完整性,导致人为割裂知识体系,大量重复教学、学科之间缺乏衔接、与临床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很大程度上束缚了现代医学人才培养[1],因此医学课程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1 课程整合的概念及现状

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最早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Organ-system based learning,OBL)模式”,美国125所医学院中有30.4%的院校采用该教学模式。该模式按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打破传统医学教育中临床前和临床教学分离的做法,加强学科间交叉融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明确提出“课程计划应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整合”[2],同时将医学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点和交叉点有机整合,产生新课程模式[3]。近年来,国内众多的医学院校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逐步开展各种模式的课程整合,西安交通大学通过电话、QQ、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全国124所医学院校开展整合课程的情况调查,发现60%以上都不同程度地尝试课程整合,其中52%院校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

2 以课程整合为导向PBL教学模式

我校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基础上进一步结合PBL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围绕临床案例自主讨论的教学方法。PBL自1969年起逐渐成为国际医学教育推广的教学方法。目前国内医学院校都有开展PBL教学,上海健康医学院根据调查认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医学院整合课程与PBL相结合,实施整合式PBL教学,探索实践性强、可行性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新方法,并在我校2015级四年制护理本科64名学生中进行教学试点。

2.1 课程体系创新及课程设计优化

我校课程设置第一学年为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将解剖、生理、组胚和生化课程整合为《正常人体学》,共计208学时。另将病理、药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健康评估等课程整合为《成人护理》,由基础医学和临床护理教师共同负责教学,内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穿插各系统模块的疾病及治疗护理的相关知识。本课程共432学时,其中理论289学时,实践143学时,在四年制护理本科教学的第3~6学期开设,具体课程设置(表1)。

表1 成人护理整合课程课时安排

课程

系统

内科护理

外科护理

健康评估

疾病基础

药理学

理论

实践

理论

实践

理论

实践

理论

实践

理论

实践

总论

2

0

24

18

0

0

24

4

4

4

呼吸系统

16

6

4

4

6

0

7

2

4

2

循环系统

12

13

4

3

6

0

10

4

5

4

消化系统

16

4

20

9

6

0

9

2

2

2

泌尿系统

8

5

8

3

6

0

6

2

2

2

血液系统

14

8

0

0

2

0

2

0

2

0

内分泌系统

6

13

2

3

2

0

2

0

5

2

风湿免疫系统

6

8

0

0

2

0

1

0

0

0

神经系统

8

3

4

3

4

0

1

0

4

2

运动系统

0

0

8

6

0

0

0

0

3

2

每一个系统模块除课堂授课和分组实验之外,配备1-2个PBL教学。每份PBL教案由专任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讨论撰写,最后提交专家组审核,通过审核修改的PBL教案方可用于教学。PBL教案分教师版和学生版。教师版教案主要包括案例概述、病情发展、学习目标、分幕内容和时间、主要问题及参考知识等,而学生版教案只包含分幕内容。以过敏性哮喘为例: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疾病护理是重点,围绕哮喘致病机制、平喘药物作用、哮喘患者的临床护理及预防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上进行拓展。

2.2 PBL课堂教学开展( 过敏性哮喘为例)

案例概述:晓晓今年6岁,是一个聪明、敏感的男孩,2月前流感后一直断断续续咳嗽,时好时坏,家长很担心故带着晓晓来医院就诊。体检咽部红,扁桃体I度肿大,呼吸音粗,未及啰音及哮鸣音,经相关检查,诊断“变异性哮喘”,积极治疗后好转出院。时间分配:PBL案例共分4幕,8学时。每一幕描述患者病情变化,围绕案例内容提出问题,如:咳嗽的原因、哮喘的诊断及临床表现、过敏原的筛查、哮喘的用药及护理等。

2.2.1 第一幕:1学时。首先给出临床案例,学生分组开放式讨论(20分钟),提出关键问题(10分钟);接着给出患者病史,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分配任务(10分钟),课外查阅资料、精读与整理。

2.2.2 第二幕:3学时。首先课上分组讨论分析、总结汇报(40分钟);接着给出患者体检结果,进一步分析推测结果,排除无关问题并归纳中心问题(20分钟);然后给出辅助检查结果,小组分析讨论做出可能的诊断(30分钟);分组汇报(30分钟),再进行课外查阅资料、精读与整理。

2.2.3 第三幕:2学时。首先分组讨论汇报(40分钟);然后各小组讨论药物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40分钟)。

2.2.4 第四幕:2学时。教师和学生回馈总结(40分钟);最后各小组根据总结内容绘制完整机制图(40分钟)。

2.3 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我们调整了传统单一的理论考试评价方案,更加注重教学过程性评价。综合考核100分为满分,其中理论考核占50%,PBL评价分占30%(包括课外准备资料和课上讨论发言表现),实验评分为10%(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考核),平时评分占10%(上课出勤、课上小测验,课后作业等),最后根据其权重统一计算得出单科考核总分。这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考核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而且考核学生实践操作、临床思维、问题解析以及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培养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

2.4 新教学模式效果反馈分析。

学期结束后,我们对试点教学的2015级护理本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64份(回收有效问卷64份),结果显示81% (52/64) 学生认可该教学模式,认为该教学方法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协作及创新能力,学生自学能力显著提高(详见表2)。

表2 学生对PBL 教学过程的评价

整合式PBL教学评价

有帮助(%

没帮助(%

说不清(%

激发学习积极性及兴趣

48(75%)

5(8%)

11(17%)

融会贯通知识并灵活运用能力

46(72%)

6(9%)

12(19%)

培养网络查询获取信息能力

58(91%)

2(3%)

4(6%)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62(97%)

1(2%)

1(2%)

培养多元讨论思辩能力

50(78%)

3(5%)

11(17%)

锻炼团队协作及交流沟通能力

52(81%)

8(13%)

4(6%)

综合提升创新拓展能力

46(71%)

8(13%)

10(16%)

3 开展整合式PBL教学模式的意义

3.1 整合式PBL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系统性掌握知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临床基础整合课程,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甚至超微的联系,做到基础与临床医学的融合和渗透,通过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全程接触临床,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及锻炼临床技能。在同一时间段内同一系统病理生理和药理基础上,把后期疾病的临床治疗护理融会贯通,保证学生对疾病学习的连贯性,有利于临床思维的形成[7]。

3.2 整合式PBL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医学课程整合为导向的PBL教学模式更强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搜集和学习资料,主动将自己的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双向比对,建立新认知,使学习态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高学习兴趣,并锻炼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 整合式PBL教学模式开展的不足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课程整合中有些重要基础知识无法单纯归结于某一器官系统,像抗过敏药物,传出神经系统药物,解热镇痛抗炎药物等临床常用药物,其作用覆盖全身各器官系统。为此下一步我们将重新整合课程体系,将第一轮整合无法涵盖基础医学知识,再次融入整合课程模式中,确保更广地涵盖临床所需的基础医学知识。

另外,软硬条件的不足。无论是大班式讲课还是小班式PBL,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方法。尤其是PBL讨论课8-10人一组,一位指导老师,配备相应PBL讨论教室,但是由于学员数量多、教师人数及教室不足,使PBL互动式教学流于形式。

最后,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问题。无论是实验课还是PBL讨论课教师课堂主观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以至于不同教师主观评价分相差甚远,不同PBL小组平均分差别很大,最终使得考核评价结果与实际水平有所偏离。因此,下一步我们将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考核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调整考核方案,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客观的综合考核体系。

总之医学课程整合为导向的整合式PBL教学,充分发挥课程整合与PBL教学的优势,作为新时期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之一,有望在其他医学院校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洪芹; 蔡恒; 李红星等.协同教学模式在基础医学“器官—系统”模块整合课程中的应用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2):121—122.

[2] 林寒,徐茂锦,陈剑伟,等.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临床医学课程整合在八年制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3):315-318

[3] 杨兴辰,许苹. 医学整合课程教学的应用与思考 [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5(2):172-173.